• 42阅读
  • 0回复

西口路上走亲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6
第4版(要闻)
专栏:新闻特写征文

西口路上走亲忙
惠金义 李仁虎
正月里,阳光普照,连接秦晋的保德府谷黄河大桥上走亲戚的人来来往往,好不热闹。
记者在这条长639米、宽9米的大桥上看到,那些面带喜色、穿着新衣的走亲戚的人,有的提着兜子,有的背着大包,里面塞满礼物。他们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或合伙雇一辆三轮车,还有不少骑摩托车的,行人车辆如织。
这条有名的走西口的路上,改革开放前来往走亲戚的人稀少,原因是生活贫困和交通不便。“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这首流传几百年的民歌反映了晋西北人的贫穷状况。过去,晋西北人在河曲县城、保德县城等交通要口,乘木板小船西渡黄河,远走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等地谋生挣钱。1972年隔河相望的陕西省府谷县城和山西省保德县城之间才建起了一座大桥,从此成了走西口的通道。
正月初九,记者在这座大桥上遇到几位走亲戚的人。59岁的薛有才老汉是山西保德县康家滩人,他挎的黑提包里装着两盒点心和两瓶酒,去河对面的府谷县前石畔村看他的舅舅。记者问他:“10年前看不看,带些甚?”老汉说:“不看。”“为啥?”“没钱。”谈到如今的交往,老汉笑着说:“如今生活富裕了,串门都得买个烟酒。过去走亲戚拿几个馒头、麻花,现在拿不出手了。生活一好,亲戚也走得热乎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