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留给学校的礼物——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开展艰苦朴素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留给学校的礼物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开展艰苦朴素教育
本报记者 王娜梅
来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金承续给记者看了一个铅笔盒:铁皮的、黄色,横七竖八的划痕和锈斑布满了盒面,已看不出盒面的图案。看上去是六七十年代的产品。这只破旧的铅笔盒,是门耀荣同学1990年毕业时留给母校的礼物。
这是5年来学校坚持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教育的结果。1987年2月26日是实验一小孩子们最高兴的一天,曾于1920—1921年在该校任教的邓颖超奶奶在接到孩子们动手制作的贺年卡后回了信。信中,她鼓励孩子们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作风,“知道什么是节约,什么是浪费”,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追求奢侈豪华铺张浪费为耻,形成良好的校风。邓奶奶的信使学生们很受鼓舞,学校决定因势利导在学生中进行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优良传统教育。学校开展了“三不、三提倡、五节约”活动,即:不比吃,提倡吃的科学;不比穿,提倡穿的整洁;不比阔,提倡追求进步。节约一张纸、一支笔、一分钱、一粒米、一度电。5年来,围绕这些内容,学校各个班级都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少先队组织开展了“巧用一元钱”活动,比谁花钱少,买来的东西又好又实用。
过去学校组织春游,成了“吃游”。学生们大包小包、罐头饮料,比谁带的多,比谁花钱多。有的同学一次竟带50元,现在5元钱就够了。1988年,同学们听说后孙公园小学李晓钰得了白血病时,两天时间大家就捐赠了千余元。孟加拉国遭受了水灾,同学们一听说,就自发地开展了“为孟加拉国小朋友贡献一份爱心”的活动,几天功夫捐了1100余元,送到了正在访华的齐亚拉赫曼总理夫人手中。
同学们的变化,使家长们十分高兴,说:“学校开展这样的教育活动真好!这才是真正爱孩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