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九十年代中国将更加开放沿海“新区”不断拓展区域范围 内陆边境竞相开辟外贸新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7
第4版(要闻)
专栏:

九十年代中国将更加开放
沿海“新区”不断拓展区域范围 内陆边境竞相开辟外贸新路
据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 记者吴锦才述评:80年代取得的成功,要求中国人在90年代里向世界更加开放。
在这一开放态势中,海陆边境地带无疑占有最有利的位置。海南、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上海以及沿海若干开发区在80年代成就积累起来的台阶上,必然有一个新的跃进;同样,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在陆地上打开了与异域通商的口子,对改造我国的经济封闭格局更有着了不起的进步意义。
特区的政策条件、经济环境,都得天独厚。1991年四个最早开办的经济特区都为10周岁生日敲过了锣鼓,下一步的目标是着力多兴办些高新技术项目,现在正在纷纷实施“思想还要更解放一些、胆子更大一些、步伐更快一些”的口号。而以“小特区”这个俗称出名的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摆出了“新小虎”的跃动势头,报章上不时地传播着它们取得的进展。它们分布在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福州、广州、湛江(其中上海开办了闵行、虹桥、漕河泾三个开发区),相对说来,它们属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区”,海外投资者对它们都有浓浓的兴趣,以至于福州马尾开发区已经不得不拓展区域范围;而在大连,则刚签订了开发“团地”的协议,成功后将有上百家日本企业携4亿美元连翩而至……
这些开放的实绩,得自于什么因素?人们不难注意到,每一个不同的边境地带,开放之后总有一个最亲近的伙伴。沿海因为开放在前,这种亲近程度自然格外清楚些:在深圳,人们拿它与香港联着说“深港”;在广东,人们习惯提一些粤港携手的主张;在福建,台商们明显地喜欢这块隔海相望的土地;而在山东,南朝鲜的投资被吸引到手,也是议了多年的事;在大连,开发区企业中日本人办的企业产值比重达79.12%。这更是地图上一个新视角的转换:新疆喀什本来外贸常走的路线是上海、广州,到乌鲁木齐即有1500公里、到上海则为5600公里、到广州——6000公里,运费常常远超过货价,但回眼西望,越过昆仑山上的红其拉甫,往西就是伊斯兰堡,距离1200公里,再往西,卡拉奇港口!这样转眼一望,喀什建成西部深圳,就不是空谈了。国土工作方面的一位权威也曾提醒过:大西南常讲交通不便,其实,南昆铁路修通的话,川、云、贵就都有了出海口,贵州到出海口500公里,昆明为700公里,川南也不过1000公里……
有这种新的计算,所以现在云南人与缅甸人做“边贸”,广西人与越南人做“边贸”,黑龙江就对着俄罗斯来做……
就开放的进程来说,80年代中国的开放还只是初步开放后的大规模吸纳,而在90年代的台阶上人们会渴望有一些更新的开放手段、更科学更符合国际间经济习惯的路数。新的开端已经出现。1991年年末,上海和深圳连着向海外推出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以在办“三资”企业之外引进新的投资。本来,中国人也正在热望买到上市股票来作金融投资的试验,但此时却先向海外发售B股,格外地显出了经济管理部门希望更多、更快引进外资的心情。在各特区和浦东开发区,外资银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厦门甚至已有外资银行建立的金融大厦。中国人还很陌生的“保税区”,在天津等地已经吸引了一系列的外资企业,这项招商开始以来,客商更是接踵前来洽谈。与各地方兴兴旺旺的投资和吸引资金的气派相适应,在北京,经贸部又在1991年年末公布了一批内部文件,以使国内外都了解我国的对外经贸管理制度。这个姿态更是显得意味深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