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办实事的“句号”与“问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7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办实事的“句号”与“问号”
刘芳春
写文章离不开标点符号,为群众办实事也与标点符号有关系吗?我琢磨,不仅有关系,而且有门道。就说“句号”与“问号”吧,你用得是否得当,办实事的效果亦会迥然各异。
近几年来,深入群众、多办实事已经成为许多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这些干部“咬”住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老大难问题,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使之逐步得到完满的解决,也就是说终于画了一个“句号”。群众也正是冲着这个“句号”,才看到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是说话算数的。这与那种不关心群众痛痒或者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官僚主义作风,停留在画“逗号”、画“省略号”的“胡子”、“尾巴”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见,一个“句号”就是一件实事,就是一种精神,就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个纽结。领导干部很需要练一练画“句号”的硬功夫。
“句号”来之不易,理应受到肯定。然而我又觉得难能可贵的是“句号”之后的“问号”。有的同志认为解决了一个难题,办了一件实事,工作就算完结了,不愿再去思索、分析和总结。相反,有些同志却在画了“句号”之后,还要再加个“问号”,这就独具匠心,棋高一筹。问,就是做完了实事以后还要再提问题,找出不足,更科学、更有效地指导以后的实践,以便画出更好的“句号”来。在我们的工作中,为什么时常出现只顾办“速效”实事、忽视办“长效”实事的短期行为呢?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不善于画“问号”,满足于一得之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就很需要提倡一点“问号”的精神,勤于研究,善于总结,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我想,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每办完一件实事,至少要有“三问”:一问造成那些矛盾、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分清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从中找出带有普遍性的解决方法;二问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工作作风有哪些薄弱环节,为什么有些急需要办而又能够办到的事情却迟迟没有办,把“板子”打在具体人的身上;三问我们的工作方针、政策、计划有哪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应当加以修改补充,使之更加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
当然,“问号”毕竟属于认识的范畴,仍然需要把“问”的结果付诸实践,画出新的“句号”,给群众、给基层办出更多更好的实事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