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差一点”,使我们失去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7
第2版(经济)
专栏:中国质量万里行

“差一点”,使我们失去什么?
“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 颜建军
食品分量差一点、鞋的粘合差一点、电视清晰度差一点、冰箱制冷差一点……这“差一点”,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钱、时间——这显而易见,而看不见的、原来埋藏在我们心里,可现在却消失了的是——信任
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而现在……
“怎么,买东西还得自己把秤?”记者在市场问一位年轻妇女。“现在分量都不足呀!”
不一定都不足,但食品短斤少两现象太普遍。去年全国消费者对食品计量的投诉信有数万件,占各类商品计量投诉的80%。
记者去北京居民家采访,听到这种说法:“以前咱北京人买菜从不看秤,可现在不看心里也不踏实啦!”在四道口,一位蹬板车的吆喝卖香蕉,记者问价钱,答曰:1元6角0.5公斤,1元0.5公斤也可以卖,但实际只称300克。“300克能称出0.5公斤来?”他说,现在卖东西都这样,不过我喜欢实话实说。北京消费者协会的同志说,在市场以外的游摊上买东西是得注意秤,秤上的花招太多了,一般人看不出破绽。
过去人们说,国营商店服务态度不好,但质量放心,个体摊贩态度虽好,就怕掺杂使假。而现在人们对国营商店的质量也不太放心了,一怕假冒伪劣,二怕克扣斤两。据了解,山东枣庄一商场将已变质的月饼粉碎后重制上市,浙江舟山一粮店抽查时发现所售粮油50%分量不足。北京居民反映,7.5公斤肉馅能挤出2.5公斤水;0.5公斤冰冻虾仁或干贝,化冻后只有200克。据调查,现在68.6%的顾客对看不出内在质量的包装,都要拆开检查,以免回家发现问题,悔之晚矣。
“质”或者“量”上差那么一点的现象在各地的比例远不到100%,但造成的不良影响却是100%,“不信任”像病毒一样肆虐着我们的心灵,还使我们的家庭、社会失去了最珍贵的气氛——和睦“嘭!”一瓶定型喷发摩丝自爆,炸坏梳妆镜,姐姐怪妹妹,妹妹又怨姐姐,争得面红耳赤;全家团聚,儿子为爹拿啤酒,未开盖就自炸,伤了儿子的手、父亲的脸,感情上的不愉快短期难以消除。
一位在上海的青年为他在北京的岳父寄去了皮衣和皮鞋,老岳父高兴得合不拢嘴,可穿上没几天,皮衣破了、皮鞋脱胶开口。原来皮衣是仿羊皮,里面用浆糊将几块面料粘连起来。老汉不知是恨女婿不诚,还是怨厂家、商店坑人;小伙子赶快找商店退货,他买衣花了340元,买鞋花了76元。北京西城一女青年听广告说“苗条霜”能减少腹部脂肪,一抹就灵,可抹了两瓶还不显灵,她母亲就吵她已是高中毕业生了,还不懂得科学知识,花冤枉钱(一瓶69元),女青年一气之下就出走,一星期也没回家。还有公婆与儿、媳合住的,因媳妇买回的蔬菜、肉食常常分量不足,公婆就禁不住要问,这一问就引起口角,还经常让儿子夹在中间受气。
我国消费者因质量而吃亏几毛、几块钱,大都习惯于“忍”,一声苦笑,道一声“花钱买个教训”就完了。但“忍”毕竟“心上有把刀”,实在忍不了,就去找消费者协会;若还出不了气,就径直去商店柜台“爆发”,争吵、打斗时有发生。对小商品,有的消费者见退货实在无望,干脆当场砸烂,以舒口冤气。对大商品如家电之类,他们会据理力争,直到索回赔偿才罢休。为了索赔,社会上也时常掀起一场场小风波。
这几年,愈来愈多的消费者敢上法庭与损害他们利益的单位打官司,告倒大工厂、大商场的喜讯也频频见报。但也有很多弱者因缺乏勇气或顾虑太多而不敢上法庭,默默受欺负也无可奈何,他们受损害的金额是固定的——几百元或几千元,而遭受的精神痛苦是无形的,给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倘若一个人无端地受到欺负和损害,欲告无门,这事在社会一流传,就会给广大群众带来极大的失望,使大家在一个时期内丧失工作和生活所最需要的——信心现在,社会上不难听到这样的哀叹:“没辙(没办法),污透了!”一句话,听得心透凉。
其实,在质量上“拆烂污”的人和事毕竟是少数,为什么给大家的印象是“污透了”呢?主要是少数危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未能惩治,一些本该丝毫不差的事即使差一点也无人过问,给大家的信号就是现在什么都可以马虎一点:火车、飞机可以不正点,房子建好可以没水电,煤里可以掺矸石,彩电可以冒烟……明知不对,就是纠正不了。久而久之,人们对不正常的事也见惯不惊,原有的信心也就逐渐丧失了。
据一次抽样调查统计,1966人中有92.3%认为,消费者的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这种看法不一定准确,但消费者的不幸遭遇会影响生活情绪和工作热情却是千真万确的。记者认识的两个人,其中一人因买一套沙发,坐两天就散了架,一查原因发现榫头没抹胶水,他这两天就请假不上班,专程去厂里要求退货;另一人花几千元买一架摄像机,两天后才发现是旧镜头,急得疯一样去找商店,可商店偏不认帐,他这几天正忙着打官司。是呵,攒了好几年的钱,一下不明不白地没了,还受一肚子窝囊气,谁摊上这种事都难受。这种事一张扬,消极影响顷刻产生。而相反,这类典型若能好好抓一个伸张正义,积极影响随即扩大,使全国消费者振奋。1989年沈阳一街道办事处的文书王秀丽花2100元订购一台电冰箱,两月后因未提到货而要求厂家退款,厂家只同意按产品下跌后的价格退还1700元。王秀丽不服,上诉法院,法院开庭审理,结果王秀丽胜诉,得到原付款和利息,开庭费也由败诉方支付。再如,北京市门头沟区残疾人吕永庆买了台劣质电冰箱,3年来拖着病残之躯坚持投诉、起诉、上诉、申诉,屡挫屡告,终于在消费者协会、区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介的支持下,退换了冰箱。这两个消费者争得自己合法权益的事例,都极大地增强了群众的信心。
许多消费者说,厂家产品虽然只有千分之几或万分之几不合格,而落到我们身上则是百分之百的倒霉。
公民,你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只要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也为自己想一想,认认真真地把自己工作质量原本“差一点”的那部分补上,那么,你倒霉的事就必然减少,你失去的信心就会重新拥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