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杨立铭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理论物理学家。1919年2月生。江苏溧水人。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机械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曾探讨过量子化规则,以运动方程为第一性,寻出动量在坐标表象中最普遍的表达式,后经H.S.Green推广,导致了类量子化。他将Born—Green液体理论推广至混合液体,对流体内单全分子进行追踪,用统计描述导出扩散系数。他首次导出了求Dirac矩阵阵迹的普遍公式。他与Max Born合作,根据汤费理论成功地导出了幻数,对原子核结构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提出的处理核内对力的粒子数守恒方法,优于Bogdiubov方法。在研究原子核低激发运动时,建立了系统的微观理论,阐明了在此领域中存在的大量动力学对称性的微观机制,因而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重视。
杨起
地学部学部委员。地质学家。生于1919年5月。山东蓬莱人。1943年昆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毕业。1946年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地质学部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52年在北京地质学院创建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专业,为我国培养出近千名煤田地质专业人才。对我国华北地区、闽粤湘赣等省含煤岩系和生物地层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并主编出版了《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特征与地质因素探讨》、《禹县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煤地质学进展》等专著,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三等奖。60年代和80年代先后两次编写《煤田地质学》、《中国煤田地质学》。其中《中国煤田地质学》(上下册)获全国优秀图书奖、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许根俊
生物学部学部委员。生物化学家。1935年11月生。安徽歙县人。1957年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该所研究员。在胰岛素人工合成中用钠—氨还原胰岛素硫硫键除去其保护基和还原后重氧化恢复生物活力。提出用天然肽于蛋白结构功能研究,以胰岛素为对象,为解决关键问题,实现这一设想开辟了一条研究胰岛素结构功能关系的新途径。在蛇肌果糖磷酸酯酶研究中,发现反应中存在磷酰化中间物、别构部位和催化部位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提出了该酶在天然状态下活性部位是不完善的以及一个新的动力学机制。确定兔肝果糖磷酸酯酶的催化和别构部位;证明胸腺素β—4由巨噬细胞而不是胸腺细胞合成。和G.Weber教授一起提出了寡聚蛋白和解离的亚基有多种稳定态构像状态,开辟了一个新研究方向。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廖山涛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数学家。1920年1月生。湖南衡山人。1942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195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数学系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至今。60年代初微分动力系统刚兴起时,他就开展研究,相继提出与国际上流行的办法有所不同的“典范方程组”和“阻碍集”两大基本理论,取得了一系列国际第一流的重要成果,并取得某类常微系统族收缩周期轨道有限性的漂亮结果。特别是借助他的阻碍集理论,在C1稳定性猜测这一重大的中心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微分动力系统和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曾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2年)、一等奖(1987年);球上周期变换与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获1985年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在60年代前从事代数拓扑的研究中,他引进了特异上同调群间的一种乘法运算,研究了周期变换空间与不动点集间的联系;还探讨了对称化消灭同伦群,用以估计球丛第二阶段障碍类的重要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