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银行元老”话兴衰——访中国银行行长王德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8
第2版(经济)
专栏:

“银行元老”话兴衰
——访中国银行行长王德衍
本报记者施明慎
提起中国银行,读者会想到近年出现的外币储蓄、长城信用卡、金融债券等等。其实她包含的远不止这些。到今年2月5日,中国银行已成立整整80年了。在这位“银行元老”身上,凝聚着一部中国金融业荣辱兴衰的历史。日前记者就此访问了该行行长王德衍。
几番风雨话沧桑
中国银行是在外国资本垄断银行、操纵金融市场,中国民族金融业刚刚萌芽之际诞生的。
1912年1月奉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谕,成立中国银行。同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上海开业,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28年10月,国民党政府另立中央银行,中国银行转为官商合办性质、主要从事国际汇兑的银行。
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截至1936年底,全国由中国资本办的银行已有135家。由于中国银行成立较早,在社会上享有一定信誉,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3月通过增加官股、指定宋子文为董事长等手段,攫取了该行的领导权。
谈到这里,王德衍十分感慨。他说,中国银行几换朝代,几易人手,既为保护民族经济,支持抗日出过力,又一度沦为官僚资本金融体系的骨干。可谓历经沧桑。
经霜历雪恰逢春
全国解放以后,中国银行获得了新生,银行合并为一家。但是,中国银行长期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外业务局,对外仍保持原名称。
1979年3月,为适应改革开放需要,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专司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之责。在此后的13年里,中国银行致力于支持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活动,开拓了一系列新业务。
1984年7月,外币现钞持有者的忧愁变为欣喜。原来中国银行率先开办了个人外币存款业务,不仅使闲置的外汇外钞有了安全、增值的去处,还为国家聚集了大笔外汇资金。至1991年底,个人外币存款余额已达44.2亿美元。
1986年6月,人民币长城信用卡出现后,改变了我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结算方式。不久,长城万事达国际信用卡又走向了世界。
为了维护华侨和侨眷的权益,去年12月1日国家允许境内居民参加外汇调剂,中国银行是积极的经办者。
四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包括外汇。中国银行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对外筹资主渠道的重担。从1979年至1991年,该行通过政府贷款、出口信贷、银团贷款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多渠道地筹措安排利用外汇资金数百亿美元,约占国家利用外资总额的1/3。
巨额资金的筹集,源于中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所享有的良好信誉。王德衍自豪地说,由于国家的支持,在对外金融活动中,中国银行从未发生过不能履行债务的问题。即使在“文革”期间备受干扰的情况下,中国银行对开出的信用证、担保书、缔结的代理合约,以及其他对外金融业务,都是严格恪守信用的。1981年中国一度停止引进设备,中国银行对按照成套设备合同条款的规定所开出的信用证,全部承担了责任。
这些事实给外国同行们留下了深刻印象。1984年11月,中国银行在日本首次发行公募债券,东京市场资信评定机构将其评为AAA最高信用等级。前两年西方一些国家实行经济制裁,增加了我国对外筹资的难度。但是中国银行始终笃守信誉,再次赢得了外国同行的好评和信任。去年7月,中国银行在日本成功地发行了第7次日元公募债券,重新返回了国际资本市场。
不久前,外国银行协会代表溥柏乐先生代表80多家成员行(包括世界各大银行)对中国银行表示敬意。他说,“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中国银行的信誉卓著并稳步提高,特别是在两方面——参与世界资本市场、经营国家和自己的外汇方面,所表现出的专业化程度,谨慎而又精湛的技巧;——按期偿本付息,并能利用世界债务市场。”
拳拳赤子报中华
由于国内各家专业银行分工不同,中国银行拥有一个庞大的、遍布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海外分支机构网络。
王德衍回忆道,1950年1月,周总理签发接收海外各中国银行令。香港分行郑铁如经理率先响应。随后,缅甸、印度、新加坡、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伦敦等地分行陆续来电,表示海外职工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至今,中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已达430多家,遍布五大洲14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资产总额达889亿美元。他们热心支持祖国的经济建设。参与当地经济发展。
忆往抚今,王德衍说,如今,中国银行已进入了世界大银行的前列。今后我们仍要不断增强资金实力,扩大业务领域,提高科学经营管理水平,继续向国际化大银行迈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