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不该发生的上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8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不该发生的上访
本报记者 鲍洪俊
去年8月26日,襄汾县委、县政府的查处报告认定,“49位离退休老同志的户口确实丢了”。造成户口丢失的原因是户籍管理工作失职:有的是漏登记户口,有的是将户口遗失等。襄汾县委、县政府责成几位直接责任者写出书面检查,并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同时按政策为这些老同志重新登记了户口。
张礼乡的户口丢失案,为什么受害人奔走呼吁一年多才给解决呢?
不幸的种子
张礼乡共有14个村,105名离退休干部职工。1990年3月,乡粮店通知离退休老同志持户口本换发新粮食供应本时,发现8个村的几十名老同志的户口不知去向。老同志要求乡派出所、乡党委的负责同志过问此事,竟被一推了之。张礼乡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只好派代表到县里上访,县委、县公安局责成张礼乡政府查处。负责调查工作的两位同志只是到各村登记了一本离退休干部职工的花名册,并未对户口丢失问题认真查证落实,就于4月16日作出了否认事实的错误结论:“个别人反映他们的户口被遗失……调查后没有这种情况。”1990年5月,几位老同志守候在县委办公楼下的小车旁,拦截县委一位负责同志面诉实情,得到的回答是:“你们的户口根本没问题,还反映什么?!”
漫漫上访路
由于县里个别领导不讲理,1990年6月11日李自强等8名老干部到临汾地委集体上访,这一情况受到地委领导的重视。地委副书记陈长禄责成地区公安处、地纪检委催促查处;地委秘书长刘玉亭批示:“请襄汾县……重视查处,并报结果”;6月27日,地委信访局一位副局长专门到襄汾县弄清了老同志要求解决的问题。
对于地委的关注,襄汾县作出了怎样的反应呢?1990年6月13日,襄汾县公安局向地区公安处发出了《关于张礼乡几十名离退休干部职工户口纠纷一案的调查报告》;6月26日,襄汾县纪委向地纪委发出了《关于群众反映张礼乡党委书记×××利用职权处理几十名离退休干部职工户口问题的查处报告》;6月29日,一位县委副书记批示:“此案纪检已查……打印出执行后呈报上级信访部门。”这些报告虽出自不同部门,可依据只有一个,即4月16日张礼乡党委、乡派出所的那份不真实、引发老同志上访的查处报告。其结论依旧是:老干部的户口没丢。这样,县上又把地委应付过去了。而实际存在的问题没有解决,老人们被迫在上访路上继续奔走。
在地委、行署的多次干预下,1990年7月下旬,襄汾县委组织6人联合调查组查处老同志的户口丢失问题。1990年8月21日,襄汾县委向临汾地委发出了《关于张礼乡离退休干部、退休职工户口问题的查处报告》,内称老同志户口丢失“这一问题得到了全面妥善的解决,广大离退休干部、职工基本满意”。后来的事实又证明,襄汾县委的这一认识过于乐观了。在一些老同志看来,彻底查处他们的户口丢失问题,需要澄清户口丢了没有,他们的户口去向何处的问题。令他们难过的是,这次联合调查只查户口丢失问题,未查户口去向问题。调查组的解释是:县委领导人“不让查户口去向问题”。更有甚者,联合调查组最终得出了混淆是非的结论:“丢失户口与公安派出所和乡政府没有直接关系,与老干部自身有一定关系”。联合调查组虽查实了老同志的户口丢失问题,为老同志也补登了部分户口,但仍给老同志们一个强烈印象:县委执意偏袒遮羞,没有彻底查处问题的诚意。对有欠公允的查处,老同志们怎么可能“基本满意”?于是,不和谐的现象出现了:襄汾县委向临汾地委上报“广大离退休干部、职工基本满意”的丢失户口查处报告之时,也正是老同志的上访走向北京的开始。此后的一年中,几位老同志又经冬历夏,忍饥挨饿,两赴北京,十几次去太原,无数次上访临汾地区。
应吸取教训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山西省委、临汾地委等50多个上级部门的催办下,襄汾县领导人总算对张礼乡老同志户口丢失问题作出了还算彻底的查处。记者在襄汾采访时,听到的反应有:“照理,县委、县政府的文字查处报告,应该与我们见面,附上我们的书面意见后再上报。然而,我们去县上要求过几次,他们就是不给看查处报告。我们对此无法理解。”“我们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理应关心群众疾苦,对工作认真负责。我们之所以度日如年地上访一年多,是由于一次次极不负责的查处和单纯应付上级的公文旅行造成的,有关的责任人难道就不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吗?”对于老同志提出的有关疑问,襄汾县的个别同志回答是:“如果让他们看了查处报告,他们从中吹毛求疵,再上访怎么办?”把这件上访案放在“上访、催办、报告”这一往复循环差不多一年半之久的信访链条上审视,襄汾县有关部门及其领导人应该吸取深刻的教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