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民族大院情意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8
第4版(要闻)
专栏:

民族大院情意浓
新华社实习生 彭红 郝颉
边城乌鲁木齐民族成分多,一个院落常常由许多民族组成。这些不同族别、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隔墙为邻,门户相对,一住就是一二十年,有的数代延续,生活在一方天井之中,宛如一家人。
春节前的一天,我们走进了天山区胜利路多斯鲁克街159号大院。这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大院,居住在大院内的8户居民,有塔塔尔、维吾尔、汉、回、俄罗斯、撒拉6个民族。在大院里,我们见到了街道居委会副主任陆凤英,她给我们讲起这样几个故事。大院里有一位回族孤寡老人叫马桂芳,近80岁了,病了10多年一直卧床不起。同院的塔塔尔族医生阿里甫拉常年坚持服侍老人。日子久了,阿医生掌握了马桂芳老人的病情,有好几次马老太太的病半夜发作,都是阿医生及时赶来抢救或送往医院,使老人转危为安。
阿医生的妻子帕提夏,也是大院里的热心人。院里有位叫李玉珍的老人得了骨质增生,行动不便,因没有钱交押金,一直未住上院。帕提夏知道后,为老人交了2000元钱的押金,安排老人住了院。
大院里有一位汉族同志叫夏继善,来这个大院时,还是个小伙子,如今已儿孙满堂,两鬓斑白。几十年的共同生活,他与院里的各族兄弟姐妹结下了深情厚谊。单位几次给他分房子,他都因舍不得离开大院而没有迁居。后来孩子大了,不得不搬走时,大院里的男女老少都含着泪为他送行。
据陆凤英介绍,这个大院60%的家庭是“五好”家庭。大院被命名为“五好”院落,并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阿里甫拉医生还作为先进个人代表到北京出席了全国少数民族“双先”表彰大会。
我们问:“一个大院住了这么多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生活规律有别,难免会发生一些不愉快吧?”
陆凤英抿嘴笑了笑说:“这话前半句对,后半句可不是实情。生活在一个小天地里,谁不想图个平安和睦呢?再说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每个居民心中都有数,遇到习俗不一样的事,点头一笑,就过去了。日子长了,风俗就逐渐相通了。”
告别159号大院,我们又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委了解到,拥有35个民族、33万人口的天山区,有600多个民族大院,1991年就有540个大院被命名为市民族团结先进大院。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17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