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大江南北两只“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9
第2版(经济)
专栏:

大江南北两只“猫”
“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 王迎晖 厉正宏
中国洗涤行业有两只“俊猫”:“熊猫”——北京日化三厂,“白猫”——上海合成洗涤剂总厂。中国消费者协会办公室主任刘远英说,从未收到过关于“两猫”的投诉,并自称是“熊猫”系列的忠实用户。
据了解,目前全国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洗涤剂厂家有100多家,年产量150万吨,在洗涤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去年有数十家工厂约30万吨洗涤产品至今积压在库房。而“两猫”的产品却备受消费者青睐。“白猫”系列产品中,获部优以上质量称号的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85%以上,到“熊猫”厂随便拿起一个产品,至少是“市优”。
效益好的企业都是相似的,效益差的企业失败的原因却各有不同。
记者观察到,这两个产品之所以几十年长盛不衰,最可贵的一点是盯住常规管理不放,这是质量“金字塔”的底座,没有过硬的常规管理,“质量第一”喊得如何悦耳,都是空谈。
记者两次到“白猫”厂,都未见到马厂长,那天等了许久才见到他面带歉意地从车间回来。马厂长穿一件半旧的蓝色工作大褂,肩头上蹭了一块洗衣粉粉末。我问厂长是不是总泡在车间里,他说:“有时间就多呆一会儿,没有时间就少呆一会儿,这不是机关,不到车间转不行。”交谈3小时,马厂长说的最多的便是这句话:“这个厂在产品质量方面能抓住标准生产,我们讲究规范化。”即使在1990年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的形势下,两厂也同样没有降低价格昂贵的五钠的含量,轻工部人士认为,这在全国同行业属极少数。
TQC(全面质量管理)在咱们国家的每一个国营企业都搞了10年左右,每个厂长办公室里都贴挂着关于TQC的若干条,为何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呢?“白猫”厂发生过这样一件“治偷懒”的事:厂里规定,对洗衣粉生产的中间过程要半小时抽检一次。一位当班的抽检工眼看着日复一日地没抽检出毛病来,有一次就在规定要抽检的时间里溜出去了。厂里得知后,给这位工人行政处分一次。这位工人不服:“没出事故,为什么处分我?”厂长的理由是:“擅离职守,虽无后果,但对我们整个产品的质量保证是很大的隐患,这样下去肯定会出错的。”管理到一定程度就会饱和,它的品位也会封顶,要突破还需要引入技术。
两个厂的领导都意识到,面对越来越强的竞争对手和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要保住霸主的地位,在一丝不苟抓常规管理的同时,要借助“技术投入”这个助推器更上一层楼。
生产力诸要素第一位是“人”,在常规管理中他们抓的就是“人”,但正如“熊猫”厂副厂长张宗淹常说的:“光有人,没有枪也不行。”这其实就是既重视“人”又超越“人”的辩证法。
在以前的洗衣粉生产流程中,靠的是眼看、手抓、鼻嗅等感观判断,这种原始的工艺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精确度。近年“熊猫”厂引进价值200万美元的高塔喷雾装置,全靠微机操作、数字显示,质量的精确度提高了,同时也降低了消耗,一年能节约140多万元的原材料。
“这袋洗衣粉不够数。”这常是顾客埋怨洗衣粉质量差的理由之一。给少了,顾客受损,给多了国家财产流失,而工人为了保持质量,往往宁愿多给。为解决“多”与“少”的矛盾,“熊猫”厂在1991年下半年投资20多万元改造电子秤,新的电子秤的功能是:不够不翻板,洗衣粉不进袋;多了则报警,保证了误差范围。这项技术既保证了质量,每年又可节约200多吨洗衣粉。
在技术的更新改造与引进上,两厂的基本特点是:能自己改造的一定自己改造,该引进的时候绝不能手软,这叫作引进“洋”的和改造“土”的,双管齐下。
如果把思考“质量”的角度调换一下:把每一道工序开始改为从消费者需求开始,就会发现,过去关于“质量”的内涵就应该更丰富些。
一件技术指标完全合乎要求的商品,真是质量好的商品吗?“两猫”都认同:要引入一个新概念——有效质量。在狠抓内在质量的同时,把品种和款式的新颖、使用和携带的方便、交货准时和售后服务周到,也列入质量工作的目标范围。
当洗衣粉走进寻常百姓家,低浓度洗衣粉不能胜任去污功能时,“白猫”便于1989年在全国率先开发出超浓缩洗衣粉。这个厂在1990、1991年间,投入新技术开发费1333万元,近几年开发出的白猫喷洁净、白猫彩漂加香洗衣粉,丝毛洗涤剂、发奥4合1香波,在当时都是独家拥有。“熊猫”厂在1991年国庆节,向市场投放以“熊猫”、“金鱼”两个商标领衔的11个新品种,使其它厂家望尘莫及。
在去往“白猫”厂的路上,记者与女司机搭话:“你们白猫已经是名牌了,还费尽心思去开发那么多新产品干什么?”女司机忙说:“不行,不行,老是白猫白猫的,产品不新,人家会把你挤垮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