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9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李志坚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微电子技术、半导体器件专家。1928年5月生。浙江宁波人。1951年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1958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工作,现任该校教授。50年代提出半导体薄膜电导的晶粒间界电子势垒模型,1960年前后开展硅材料和晶体管研究,对我国半导体发展有重要贡献。1976年后领导和参加研制出1K、4K静态RAM和8位、16位微处理器等大规模集成电路。最近又领导建成我国首条1微米工艺线并研制出1兆位汉字ROM,这些都代表了我国集成电路技术最先进水平。电荷电压Q(v)新技术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倡导并参加发明的VLSI高速热处理技术获中、美两国专利,已出口海外;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基金“系统集成基础技术”已取得一批国际先进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
杨芙清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计算机软件专家。1932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1959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57年至1959年在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和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工作,现任该校教授。50年代末开始程序自动化的早期研究。为我国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DJS—11机研制了操作系统。她与南京大学和中科院软件所合作研制的系统程序设计语言XCY具有独创的特色,用该语言编写的DJS240机操作系统具有首创精神,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重要的应用意义。“七五”期间主持研制集成化软件工程支撑环境,创造性地应用当前国际上先进的面向对象技术,以面向对象的信息库、图形功能强和统一友好的人机界面,作为环境的集成机制,达到了国际80年代后期的先进水平。此外,还领导了多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曾获得国家科技三等奖1项,电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苏纪兰
地学部学部委员。物理海洋学家。1935年12月生。湖南攸县人。1957年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196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获博士学位。1981年回国定居,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河口港湾及陆架动力海洋学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长江口和杭州湾作了系统研究,加深了对其水文、环流及与悬移质输运关系等的认识;发现潮流不对称性对长江口最大混浊带形成的重要作用;首先提出长江冲淡水次级锋面概念及其对杭州湾悬移质输运的重要影响。还率先提出潮致底质冲淤的有效的模拟方法,系统揭示了浙闽沿岸上升流机制及其与沿岸锋的关系;论证了黄海暖流冬季主要是风驱动的,而夏季此流甚弱;加深了对台湾以北黑潮次表层水的涌升、涌升水与台湾暖流及东海陆架水文等的认识;论证了“黑潮南海分支”的来源和其动力成因,以及南海暖流与台湾暖流的关系。李 钧
地学部学部委员。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学家。1930年3月生。湖南邵阳人。1958年武汉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该所研究员。他最早在我国开展电离层小不均匀结构和漂移的实验与理论研究,从理论上统一了相似衰落法和相关分析法的物理基础。后转向电离层大不均匀结构的研究,在电离层声重波扰动研究方面,又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对这一学科分支在我国迅速发展起了开拓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电离层扰动的无线电诊断的研究中,全面发展了电波传播广义复射线理论,系统地解决了时空缓变、各向异性和耗散介质中射线传播的正反问题,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在传播正问题方面,现有的传统射线理论都可看成是他的新理论的特殊情况,并可解决传统理论难以解决的难题;在传播逆问题中,提出了电离层扰动监测新方法,使普通测高仪在扰动剖面反演方面,能获得与非相干散射雷达媲美的探测结果。
闵桂荣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1933年6月生。福建莆田人。1956年南京工学院动力系毕业。1963年在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自60年代初期为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开创了航天器热物理这门分支学科,为我国各类人造卫星的研制,解决了温度控制、热模拟试验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在设备和经费限制条件下,创造性地完成各次飞行任务规定的试验要求。80年代领导和主持了我国卫星总体的研究和设计工作,担任了回收型摄影定位卫星的总设计师,开创了我国空间摄影测地的研究和发展工作。该卫星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还领导和组织开辟了返回式卫星微重力搭载试验工作。
吕敏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核物理学家。1931年4月生,江苏丹阳人。1952年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1959年至1962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现任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早期在宇宙线方面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近30年来,在核试验物理诊断领域中长期地进行了系统的、开创性的工作。主持建立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了核装置链式反应动力学过程诊断的技术和方法。提出了用光纤时空分辨和针孔照相方法测量核反应空间参数分布等重大项目的物理技术方案,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在竖井地下核试验多项目测试的技术方案,均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核武器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数据,为提高我国核试验物理诊断水平,建立较完善的诊断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