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七彩长虹挂春城——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文艺表演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9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国艺术节

七彩长虹挂春城
——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文艺表演侧记
本报记者 张大农 袁晞
一道七彩长虹飞跃神州,把全国56个民族的美好情怀同系一片蓝天之下。
2月18日,春城昆明市中心的东风广场汇成了欢乐的海洋,两侧长街宛如歌与舞的河流。全国56个民族的8000多人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文艺表演。
56响礼炮发出56个民族的声音,56面旗帜高扬56个民族的精神,56种服装展示56个民族的风采。
雄浑的鼓点和震天的号角呼唤出56个民族的舞蹈队,每个民族的队员几乎全是本民族的普通群众。他们当中有回族的商人、藏族的牧民、维吾尔族的工人……家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同胞背上够吃半个月的油馕,乘了6天汽车到达乌鲁木齐,又坐了4天4夜火车赶赴昆明。
操着不同民族语言的人们,今天有沟通心灵的共通媒介——音乐和舞蹈。大家表达一个共同的心声——团结、繁荣、进步。
跳马步舞的蒙古族兄弟奔入广场,着白纱裙的傣家姐妹碎步走来,持绣球、拿板鞋的壮族男女边走边唱,打腰鼓、挥彩扇的朝鲜族同胞时进时停,舞姿一路相随。
鄂伦春族的狩猎舞再现了生活、劳动的场面,高山族的丰收舞显示出收获的喜悦,苗族的芦笙吹出欢乐的嬉戏,满族的太平鼓歌颂安宁的生活……
当今世界,衡量艺术品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民族性。来自民间的和传统的文化艺术越来越受珍视,同时,各民族人民团结和睦的重要前提也是各民族个性的充分表现。
花灯扇舞队朝我们走来,这是云南最普及的群众舞蹈。挥舞着红绿两色彩扇的女青年表达出东道主一片盛情。《绕三灵》活泼、诙谐,是白族人民情韵的显现。为参加这80人的舞队,有600多白族群众自花路费、自备干粮到州文化局报名应征。他们当中有十几岁的少女,也有年过花甲的老人。
鼓,在滇文化中有着独特而显著的地位。鼓声寄托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望。阵阵鼓乐声中,铜鼓舞的庄严,象脚鼓舞的奔放,铓鼓舞的热烈,龙鼓舞的雄浑,木鼓舞的神秘,把人们带到了苗家的村寨、傣家的竹楼、彝家的火塘、佤家的山岭……
在这开放的时代,人们的欢乐情怀也是开放的。歌舞队伍在市中心的广场上,在主席台前尽情尽兴之后,沿着东风大道一路西行。来自各地的代表且行且演,2.5公里的路程歌不断、舞不歇。嘹亮的唢呐,悠扬的手风琴,铿锵的鼓点……汇成欢乐的海洋。
街道两旁万头攒动,人行道护栏后的人群层层叠叠。楼顶、阳台上、窗户里显露出无数张欢悦的脸。
来自江西的司瑞是一家制药厂的副厂长。他携着妻子,背着孩子,一大早从市郊赶到市内。他对记者说,为了赶上这届艺术节,他特意把探亲假推迟至今。
有关部门统计,今天共有20多万昆明市民夹道观赏了歌舞队伍。
时近正午。东风广场上的欢乐气氛达到高潮:3000人的大型合唱队在250人的军乐队伴奏下,高歌一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400人表演的彝族“大三弦”闻歌起舞。数不清的吉祥包从舞队中抛向观众。广场上一片欢腾。
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演出有一个动听的名字——《神州彩虹》。这绚丽的七彩长虹,不仅挂在春城的晴空,也系在11亿神州儿女的心中……(附图片)
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上,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展示改革开放给神州大地带来的新气象。
右上:盛装的少数民族姑娘。右下:洋溢着南国风情的歌舞。左下:行进中的少数民族舞蹈队。本报记者 徐建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