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深化改革科技兴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19
第5版(理论)
专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深化改革科技兴市
四川省绵阳市市长 冯崇泰
三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绵阳市实施的“科技兴绵”发展战略的成效日益显著,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投入和产出之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1991年市场需求不很景气的情况下,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7.1亿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了1.7倍、1.8倍。近三年来,城市职工人均收入增加7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40多元。“科技兴绵”也加速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了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新闻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实践证明,科技兴市是一条振兴绵阳,造福于民的路。
立足市情 选择战略
战略是指导全局的方针和原则。1985年绵阳由地区改建省辖市。当年,绵阳总人口有480万,国民生产总值仅28.8亿元,财政收入只有2.5亿元,离本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距离十分遥远。尽管我们也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提出过诸如“中部起飞,带动两翼,抓住两头(国营大企业、乡镇企业),加强农业基础,树立六大支柱(电子、机械、食品、建材、纺织、冶金)”之类的战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绵阳的实际情况,并在发展绵阳经济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仍然是走规模扩大的路子,还没有站在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去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向,因而绵阳经济发展仍然不快。
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我们组织全市干部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讨论,使大家逐渐懂得:市场上激烈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繁荣绵阳,振兴绵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选择发展战略一定要立足市情,从实际出发。依靠科技兴市,我市具有巨大的优势。目前,全市有各类科研院所90多家,大专院校8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万多人,具有高级职称的6000多人。在高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不少,不少科研单位有很强的科技开发实力。比如,长虹机器厂利用军工技术,开发“长虹”牌电视机,一举成功,扬名中外;绵阳11号良种小麦推广面达11省区,创造价值20亿元以上;磁学研究所的9项科研成果在浙江形成了系列化产品。如果我们运用这些科学技术力量,建立起主要依靠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同时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我们将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况且,绵阳地处内陆,不具备沿海城市的特殊投资环境,只有搞内涵型的发展模式。这就是说,绵阳应该而且也有条件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88年,中共绵阳市委提出了“科技兴绵”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向科学技术要速度、要质量、要效益;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绵阳的两个文明建设。
深化改革 促进发展
马克思曾把科学视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个“革命力量”有着与一般生产力不同的特征,它只有运用于生产过程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完成这个转化有赖于科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解决科技与经济的脱节,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运行机制。在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是实现科技兴市的思想基础。必须承认在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中,一般说来科技意识不强,科技素质不高。为此,我们采取了分期分批轮训的办法,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关于依靠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的论述,展开讨论,从而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依靠科技的意识和运用科技的自觉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大力加强“科技兴绵”的软科学研究。近年来,我们立项的课题近100个,直接参与各种形式研讨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2300多人。他们从理论上对这一发展战略的正确论证,推动了广大科技人员投入依靠科技、振兴绵阳经济的洪流中去。我们还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介,开动宣传机器,造成一种“科技兴绵”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了全市干部和群众的科技意识,激发了他们对“科技兴绵”的高度热情。
(二)建立和完善“科技兴绵”的运行机制是“科技兴绵”的关键。我们坚持科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贯彻这个方针的关键是科技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据此,我市狠抓了科技体制改革。我市的作法:一是采取政策启动、利益驱动的“双动”措施,鼓励科技与生产结合,引导科研机构、科技人员面向生产、面向市场,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去大显身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灵活优惠的政策,尽量克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学技术、统得过死的弊端;鼓励大专院校、军工科研单位向地方转让技术,促进军工单位开发民品;大力支持科研单位研究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倡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打破各式各样的分割状态,使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二是通过在征地、信贷、利税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支持厂办科研和民办科研。三是加速技术成果商品化和技术市场的培育进程。我们开办了常设的技术市场,积极开展技术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技贸活动;运用经济杠杆,通过市场调节,使科学技术单位具有自我发展和为经济服务的活力。四是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扭转智力劳动得不到应有尊重的局面。我市制定了人才合理流动的优惠政策,特别为到农村和乡镇企业工作的科技人员设立了保险基金。三年多来,全市共有600多科技人员流向乡镇企业,2000多名科技人员到农村搞技术承包,吸引外省、市科技人员1000名左右。
(三)建立和完善“科技兴绵”的支撑体系是“科技兴绵”的有力保证。为使科技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着重抓好投入、开发、服务、管理四大支撑体系。首先,推动科技进步,需要有必要的资金保障。我们为此制定了多渠道筹集资金的7条政策。其中,三项科技费用列入预算,建立科技导向基金、科技推广开发基金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基金。3年多来,全市累计完成技改投资8亿多元,新增产值23亿元。其次,健全技术开发体系。一方面对现有科研机构的开发项目进行检查协调;另一方面狠抓大中型企业和农业技术开发机构的建立和完善。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推动科研生产一体化。其三,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城市,科技机构等各行各业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在农村,重点抓好农技推广体系、病虫害防治体系、生产资料供应体系和流通服务体系的建设,逐步形成了技术、资金、物资三配套,领导、技术人员、农户三结合的一条龙的科技服务体系。其四,建立管理体系。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管理一定要跟上,必须实行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我市重点是建立起激励机制和调控机制,完成“科技兴绵”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把这些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奖惩兑现。
突出重点 追求效益
我市在实施“科技兴绵”战略的过程中,采取突出重点,全面兼顾,示范引路的办法,主要在科技兴农、科技兴企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三大块上,追求最大的效益。我们把推广适用新技术作为科技兴农的重点,以科技示范乡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普及良种以及推广耕作、农副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病虫害防治、养殖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全市选择30个不同自然区域的乡镇作为综合示范基地,通过试点示范,使先进科学技术逐步进入千家万户。1990年,全市水稻、小麦、玉米良种推广面积已分别达到98%、94%和90%,主要农作物的实用增产新技术推广面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产值中的增长比例由15%提高到40%。
我们把产品结构调整作为科技兴企的重点,并把创建科技先导性的企业作为推进技术进步的突破口。在各个行业里,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率先进行技术改造,加快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升级换代,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以引导。如企业申报科技开发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可优先安排贷款和提取科技开发基金等等。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刺激了企业追求科技进步的积极性,其产品结构的调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88年以来,全市工业企业共开发新产品2000多个,其中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有238个,新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已由1988年的12.9%提高到31.5%。
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绵阳经济发展的希望。针对我市“三线”军工企业多,科技实力强的特点,我市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新机制。当前,我市以推动“军转民”为重点,以产品开发为突破口,采取以项目起步、滚动发展的办法,尽快采用已经成熟的高新技术,开发出一批产品,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军工技术的和平利用,并拟在微电子、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新材料、核技术等领域优先安排一批项目,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力争“八五”末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