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兴建三峡工程是我国国力能够承受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0
第2版(经济)
专栏:三峡工程论坛

兴建三峡工程是我国国力能够承受的
刘国光
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波兰科学院国外院士。——编 者
三峡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按照1990年价格计算,包括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和移民三项投资在内的总投资额为570亿元,包括工程准备期在内的全部工期为18年。这么大的投资和这么长的工期,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国力能否承受?特别是目前我国财政比较困难,又要在90年代完成第二个战略目标,在此情况下三峡工程能否上马,有些同志对此是有疑虑的。
三峡工程确实是投资大、工期长,但是兴建三峡工程带来的效益更大、更长远。这项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我国未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三峡工程一旦建成,除了可以取得220多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外,还将建成一座1768万千瓦的电站,即一个相当于年产4000至5000万吨煤炭的能源供应基地,这对解决长江中下游洪水威胁,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促进这两个地区及川东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避免了由于上火电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根据专家们的评估,三峡工程的国民经济效益和财务效益都相当好。其产出高于投入的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利税率均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值。由于发电量大(每年840亿千瓦时),售电成本低,利润税金收入多,所以投资效果好,还贷能力强,资金可以很快地回收。从开工后第12年起,随着每年有机组投入运转,就不断有发电收入可以利用,最后六年期间每年投产四台机组的发电能力,相当于每年建成投产一座葛洲坝电站。三峡工程投资的回收期为21年,就是说,在工程建成后的第一年就能回收全部投资。以后每年净创巨额利税,对国家长远贡献十分巨大。所以,虽然三峡工程投资大、工期长,但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是非常值得兴建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尽管三峡工程所需资金为数不小,但不是不可以筹措。这首先是因为,三峡工程自身自筹资金的能力很强。从开工后第12年开始发电起,到第15年的几年期间,发电收入就能够弥补当期工程所需资金的大部分;从第16年到第18年期间的发电收入,可以满足当期全部投资需要并有余。其次,作为三峡工程的先行工程——葛洲坝工程,已经建成投产,它的发电收入有一部分可以用于三峡工程的投资。以上两项发电收入合在一起,就能够解决三峡工程总投资的44%。三峡工程有这样强的自己养自己的本领,这是许多其他工程难以办到的。
这样看来,三峡工程资金平衡的重点是在前十三四年,平衡难度较大的时期,主要是在发电以前和发电初期的土建、安装和移民需资的高峰重叠期,这个时期仅靠葛洲坝和三峡工程自身的发电收入,难以平衡强度很大的年度资金需要量。所以要考虑利用其他筹资渠道。
在研究三峡工程筹资方案过程中,按照要有可靠和稳定的资金来源、资金来源多元化、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得益多多投资等原则,对资金筹措考虑了九条渠道:葛洲坝电站发电加价收入、征收水电建设基金、国内银行贷款、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地方集资参股、利用外资、三峡工程自身发电收入和发行三峡工程债券及股票。由于资金来源多元化,不致对国家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必要时可以少用或不用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多用其他一些渠道。这些筹资渠道都是可行的。比如拿三峡工程债券及股票的吸收能力来说,现在全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达9000亿元,每年净增2000亿元。三峡工程投资总额570亿元中用发行债券股票来筹集的部分,只占居民储蓄中很小的份额,这是不难消化的。其他如受益地区可以用被替代的火电投资来集资参股,一部分关键设备可以利用外资等等。
有的同志提出,“三峡工程总投资570亿元是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静态投资”,如果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实际不止此数。当然,在具体筹措资金时,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所需“动态资金”比“静态投资”会有增加,具体筹资数值将取决于物价指数、开工时间、工期长短、移民期限等。但物价上涨并不意味着国家负担的增加和筹资难度的增大,它的影响对任何行业的重点建设项目都是一样的。随着物价上涨,按名义货币计算的投入会增加,按名义货币计算的产出额也会增加。虽然投资额会增大,但是电价收入、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国家积累的货币绝对值都会随之增加,国家投资能力也会相应加大。这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关系,总的来说,并不影响对三峡工程投资评估的结论。但是,开工时间越是推迟、工期越是拖长,移民时间和期限越是拖延,就越要增加三峡工程的实际投资费用,而且推迟兴建会白白浪费巨额的资源效益,还有可能遭致极大的洪灾损失,从这一角度来看,“三峡工程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是千真万确的。
最后,让我们从我国财力物力总平衡的角度,看看兴建三峡工程是否为我国目前国力所能承担。据三峡工程论证过程中的一个估算,三峡工程总投资(按1986年价格计算)占建设期间(论证是按1989至2008年计算的)国民收入的比例仅为1.23‰左右,约为上海宝山钢铁公司一期工程投资所占比例(2.45‰)的一半。三峡工程每年所需的水泥、钢材、木材,占这些材料全国年产量的比重也不大,分别只占1991年计划年产量的3.6‰、2.5‰和1.8‰。因此,从财力、物力上看,三峡工程的兴建是我国国力能够承受的。当然,必须看到三峡工程资金和物资的投入在年度之间是不平衡的,“八五”期间和“九五”期间还有其它建设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做好年度之间,特别是资金物资投入集中重叠期间的整个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工作,以便一方面保证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另一方面,避免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保证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今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将为建设三峡工程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只要做好综合平衡,三峡工程的兴建不仅不会影响本世纪末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助于为下世纪初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