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成功的再创造——谈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0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成功的再创造
——谈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
王季思
看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改编王冠亚、导演胡连翠),感到悦目娱心,比较愉快。总的看来,是一次成功的再创造。
孔尚任少长山东,明末清兵入关,山东首当其冲。孔尚任早年稳居石门山中,主要为避兵乱。后来在淮阳治水,熟识江南不少有民族气节的文士,深感国家败亡,个人也无幸福可言,产生了写作《桃花扇》的动机。通过这本戏,他把个人幸福和国家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来考虑,来演唱,是史无前例的。然而在今天看来,汉满两族的矛盾,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矛盾,时过境迁,就不必过份强调。
看完这部电视片,首先使我想起《桃花扇》流传以后种种改编本的问题。最早的改编本是顾天石的《南桃花扇》,他对孔作的深层意蕴缺乏理解,以生旦团圆终场,当时就没有流传。影响比较大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欧阳予倩的话剧本。欧阳先生自己曾说过,他写此剧“影射时事在所难免,而且有些地方可能过于夸张”,特别是把侯朝宗写成中途变节的叛徒,意在借此提醒人们对内奸的警惕,激起抗日热情,因此曾轰动一时。其实,把侯朝宗写成叛徒,既不符合历史面貌,更不符合孔尚任原著精神。电视片有关这方面的处理,以李香君出家,侯朝宗归隐终场,恢复了原著主要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该片展现了一本思想上有深度,艺术上有新招的新的《桃花扇》。思想上有深度,一是淡化了明清之间的民族矛盾。原著中史可法兵败,投江自杀,改为史可法兵败自刎,命部下把他的首级送给清军统帅多铎,请他不要残杀扬州百姓。多尔衮写过信给史可法,称赞他是南方众望所归。史可法为民而死。剧本这样改是有历史根据的,它比之原著的兵败投江,为末代王朝殉国,思想意义更深了一层。二是抹去了原著中的封建意识。原著写崇祯在煤山上吊,消息传到武昌,左良玉设坛哭祭,对这个末代帝王尽忠尽孝。现在改由柳敬亭把消息带到媚香楼,指出这个孤家寡人的存在对人民毫无好处,他的被推翻未必不是好事,这意义就比较深刻。孔尚任是孔子的嫡派子孙,又多年担任国子博士,他头脑中封建意识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今天不能原封不动地把它搬上荧屏。
编导者艺术上的新招,首先是以安徽地区流行的通俗曲调改换了原著过于高雅的昆腔,容易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其次是充分利用话剧的表现手法,排除了传统戏曲在舞台演出时的程式化,使人物的化妆、表情逼真地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第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影视艺术的多层次多角度的镜头,克服了旧时舞台艺术上空间、时间的限制。例如侯朝宗北上从军,在黄河边对着滔滔河水怀念香君,香君也在媚香楼对着半痕残月思念侯朝宗,片中利用分割组合画面,让他们同时出现在画面上一唱一和,越来越近,就有效地把黄梅戏擅长对唱抒情的特点和现代影视艺术较好地结合起来。第四是补充了一些必不可少的铺垫,使人物情节的变化发展更加合情合理。如“却奁”一场,通过柳敬亭的说书,表现阮大铖在孔庙被打的场面,使李香君坐立不安,终于上楼扯下头饰,撕下新娘装,较原著更加动人。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以及其它戏曲剧种的电视片探索的这种路子,使我们看到民族戏曲与现代影视艺术结合的广阔前途。一切舞台演出,收听(视)率远不能跟影视艺术相比,更难满足海外华侨的欣赏要求。舞台演出受时空限制,虽然故事情节比较凝练,但也难免有削足适履之感,不比影视艺术在时空上都有放开手脚灵活应用的余地。上海越剧、安徽黄梅戏、北方的评剧,都在不同程度上走这条路,我看是大有希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