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新意盎然《野草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0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新意盎然《野草情》
刘厚生
福建有一个古田县,位于闽东宁德地区。这个古田以出产食用菌出名,产量为全国第一。其实,这也是一个出现代戏的县。县的闽剧团曾因连演现代戏受到省的奖励。最近,他们又编演了一出十分精采的现代戏《野草情》。这个戏有观赏性,不俗,富于新意。
写个体户的戏现在日渐增多,但有谁看过把一个个体户的命运用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即命运交响乐)联系起来的文艺作品?《野草情》中的个体户欧海虽是中学毕业的学生,却是个纯粹的音盲,对贝多芬一窍不通。他在腰缠万贯之后却陷入了困惑与迷惘之中,他不愿过那种越有钱精神越空虚的生活,又不知该往何处去,他不知道该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音乐厅门口看到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的海报。交响乐的标题“命运”引起他的好奇心。他又邂逅了一位赵老教授,告诉了他有关贝多芬的知识。这次巧遇使他坚定了向上的决心。然而事与愿违,他又被套上了贩卖黄色书籍的帽子。青年人走上正途是要花费气力的。在三岔路口的个体户青年要挣脱身上的野性和伙伴们的庸俗影响,尤其艰难。但是欧海在走过了谷底的崎岖小路之后终于又登上了向上攀援的山坡。
这个特殊的有趣的情节和由这个情节构成的欧海的性格,以及他的女友林丽、老同学赵琳等角色,在戏曲舞台上都是具有新意的结构和人物。《野草情》的作者林种、陈煜奎、兰青生活在个体户为数特多的福建,他们有着时代的敏感,交了不少个体户朋友,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写出了这个戏,塑造了欧海这个形象,在艺术上是成功的。
我很喜欢《野草情》的舞台演出。导演(林汉湘、缪芝莲、余根良)和舞台美术设计(华山)合作得很好。有虚有实,有气氛有环境,显示了设计者的艺术想象、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导演同样善于发挥创造性。导演们对于全剧主题的把握和表达是有力的。他们把个体户青年的低文化层次同知识分子的高文化层次做了强烈对比,但是并没有忽略像欧海这样的个体户的聪明才智。在音乐厅门前,赵教授教了欧海一些关于贝多芬的常识,转眼之间他就倒背如流地贩给刚上场的赵琳。这是一场精采的喜剧场面,形成了高与低的反差,也表现了性格和思想。导演们还相当恰当地运用锣鼓经打击乐加强节奏感,突出动作的重点。有些地方稍觉生硬,但总体是好的。舞台艺术上的新意同剧作是协调一致的。
主要演员们都很称职。演欧海的江建基、演林丽的游晓琴、演林母的林丽华、演赵琳的曾美仙等等,都对自己的角色做了刻苦的努力。欧海是发了财的个体户,又是青年伙伴的带头人,江建基没有过分表现他的流气,而着力于他的矛盾心情和艰苦攀登的善良本质的揭示,表演得相当准确。也许整个戏里缺少一两个光芒四射的形象创造,但那是过分的要求了。而且,这也联系到剧作上的不足:对于这样一个在三岔路口的个体户的形象,他的内心痛苦,他的精神震动,他对于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的多方面拚搏中的种种思想,挖掘得还稍欠深刻。
闽剧是一个孕育期很久而形成较晚的剧种,它原先多演古代生活戏,建国后积累了演出现代戏的经验,扩大了题材范围,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剧种。我以为,福建各地方剧种的改革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是如何逐渐扩大演出地区范围,逐渐形成一两个在全省或至少半个省流传的剧种。现在福建某些邻县之间,语言不通,但普通话却大都能够接受。这应是一种启示,即经过努力,语言的普通化是可以逐步做到的。几十年前,江西赣剧、湖南祁剧都能在福建部分地区流行甚至落地生根,为什么福建本省各地剧种交流就决然不行呢?闽剧以其流行在省会周围的优势,应是可以成为更富于福建代表性的剧种。像《野草情》这样描写城市生活、个体户生活的戏,如果在闽南那些个体户更多的城市里上演,扩大影响,我想似乎不是不能设想的。当然,这不可能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这需要通过实验,需要在财力、人力上增加投入,需要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措施。无论如何,这种小地区割据的形势不应该——也不能成为凝固不变的态势,现在需要从大的方面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