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职工眼中的献礼影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0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职工眼中的献礼影片
北京市职工影评组 刘杰
前几年,电影观众减少了,1991年以向建党70周年献礼影片为代表的一批电影作品又唤起了观众很高的热情。
作为城镇观众主体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大都爱看这批献礼影片。像《焦裕禄》、《开天辟地》、《大决战》、《周恩来》、《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烈火金钢》等片子在职工中几乎有口皆碑。以北京市木材加工家具行业为例,十几家企业的每人平均看了三部以上。有的职工举家出动去观片,不少人还反复几次去看。一位青年工人在看片前以为焦裕禄是个绿林大侠,看了之后热情称赞这位党的好干部。一些年轻人说:从毛泽东、周恩来以及焦裕禄等艺术形象身上看到了党的光荣伟大。
这批献礼片所以能紧紧地抓住观众,是因为其在思想上、艺术上和群众观赏性上下了功夫。很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片子注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刻画人物,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没有落入会议加战争的套子。如《淮海战役》结尾时,毛主席听说马夫去世,满怀深情地贴着白马说:“不骑了,不骑了。”银幕上白马驰骋而去,寓意深远。又如表现我军民牺牲时,民工中弹后挺直身躯,手扶车把的形象,给人以雕塑感;战斗结束,首长向盖着白布的烈士遗体告别的场面等,这比尸横遍野、血肉长城的镜头显得新颖,且更有表现力。《辽沈战役》中炊事员送饭菜到阵地上,战士都牺牲了,他悲愤地把饭菜洒向大地,这种描写很动人心弦。《周恩来》中,延安乡亲把陷进淤泥的总理吉普车高高抬起,很多人看到这里哭了,有的同志说:当时我真想上去抬一把,出点力。可见,影片的题材好还要艺术精,才能为观众接受和欢迎。
对于献礼影片,观众的赞誉不少,但也有一些希望,即希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并举;描写领袖人物革命生涯与普通工人农民军人及其他劳动者的酸甜苦辣并举;多集作品与单集并举。有些观众认为,《焦裕禄》艺术处理上显得粗一点,人物土气多一些,英气不足。《周恩来》中毛主席的形象显得单薄。《烈火金钢》中肖飞的传奇性不够,像个书生。现实题材作品不少,但除《高朋满座》、《过年》、《马路骑士》外,叫座的不多。
观众迫切希望电影界深入生活,把好剧本关,减少俗套子,像对待献礼作品那样搞好创作,多出精品,少出次品,不出废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