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孔雀”不再东南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1
第2版(经济)
专栏:

“孔雀”不再东南飞
本报记者 郅振璞
常闻纺织行业“织女”弃梭改行。然而在青海棉纺织厂,以前东南飞的“孔雀”,如今竟频频返回。
青海棉纺织厂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厂长李平辉操一口陕西腔告诉记者:“搞活企业各有各的招数,但有一条是共同的,这就是要增强职工的凝聚力。我们厂从实际出发,靠发展企业文化获得了这种凝聚力。”党委书记魏致琪接着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企业赖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982年,已历15个春秋的青棉厂,由连年亏损转入小有盈利,但环境没有多大改观,仍被高原荒凉包围着。它东距西宁市30公里,藏在湟水谷地南山窝里,荒原孤厂,春沙秋风,冷却了2200多“织女”的心。
“梧桐青青栖孔雀”。工厂要留住人,先要绿化美化环境。
当厂长上台动员让荒山披绿时,不少人犹豫:这地方年年栽树哪见活过?但这次厂领导下了决心,他们带领全厂职工一气栽下近万棵小白杨,把厂里废水处理后送上山,当年成活率达90%。工人看到了希望,决心把工厂背后丘陵起伏的南山,建成职工们的业余文化天地“南园”。
近10年,厂里把收益大半儿投入增添设备和技术改造,但也没有忘记每年投资建设南园。绿色向全厂蔓延,其中南园即占34万平方米,30多处亭台楼榭拔地而起。1987年,青海棉纺织厂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工厂。”“南园”成为这家企业的“窗口”。1989年7月,工厂启开南园大门。一年一度的企业文化艺术周、“六月六”花儿会、中秋团圆晚会,伴随时装表演、泳坛联谊活动等,竟使青海棉纺织厂成为高原上一个引人注目的风景点。
与治荒山同步,工厂逐年完善福利设施。现在,全厂形成24幢家属楼,5幢单身楼、3幢母子楼的新型生活区。去年“西海度假村”兼工人疗养院、现代化的卡拉OK舞厅,为南园又添情趣……
企业文化不单是环境和娱乐,还应有更高的追求。昔日,全厂有中专以上学历者仅11人。厂里奋力编织从小学、中学、中专技校到大专班(含电大)系统的培训教育网络,利用闭路电视推动职工学习。现在,90%的人取得职业教育合格证书,有大中专学历者增至170多人,44名一线工人入了党。
孔雀不再东南飞了,人的凝聚力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1987年以来,工厂产值年递增13%,利润年递增51%。工厂也由原来单一棉纺织生产,发展成为生产棉、毛、化纤、漂染等7个系列、近百个品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