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一笔曾当百万师,手不停椽至去时”——赵超构在最后的日子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1
第4版(要闻)
专栏:
“一笔曾当百万师,手不停椽至去时”
——赵超构在最后的日子里
新华社记者 赵兰英
1992年2月12日晚,报坛巨笔赵超构先生与世长辞。
死亡单上赫然写着:肾功能衰竭、心脏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他是累倒的。一本蓝色小本可以作证,上面记录着他近期的一些活动。多病年迈的他,1月3日染上感冒,一直胸闷气急,可直到1月28日才住进医院。请看他染病后的日程:3日,完成悼念徐铸成的文章;6日,记者来访;7日,出席徐铸成遗体告别仪式;9日,上午去报社,下午看望患病友人;11日,去民盟市委开会;14日去报社;16日,《扫除六害,谨访幽灵》一文发表,下午,参加江泽民同志会见;24日拜访巴金。如果不是住院,28日他还将参加张乐平的作品捐赠仪式,29日,出席市委宣传部的座谈会,31日,参加文联的迎春茶话会……
“真正的记者,不到生命的终点,是放不下笔也不愿放下笔的。”他一直这样要求年轻人,自己更是身体力行。1月1日,新民晚报社论《老树花开无丑枝》,出自他的笔端。一月号的《上海统战》,刊有他的《关于说真话》的文章。2月8日,解放日报上还刊有他的读书“经”。他的文思从未枯竭,“未晚谈”杂文一篇接一篇。不久前的《昂纳克搭错船》一文,令不少读者拍案叫绝。
大年初一,他呼吸都很困难了,还在关切地询问也住在这家医院的张乐平先生的病情。他又问女儿:“阿姨的年礼给了吗?”阿姨就是他家的老保姆,他每次出差带回的第一份礼品,总是给阿姨的。作为社会名人,副部长级的干部,他却没有想过要照顾自己,照顾家人。大女儿大学毕业在东北呆了30多年,想调回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等都是他的朋友,可他却从没有想到向他们开口。同样,小儿子交通大学毕业后想留校任教,他也没有过问,以至儿子去了外地。在新闻战线奉献了一辈子,他每天看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近10份报纸,都是他自己掏钱订的,就连新民晚报也只是去年才由报社寄来。
他的生命是和中国新闻事业连在一起的,他的名字和中国晚报同存。50年代,他摸索、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晚报的道路。今天全国已经有了50家晚报。
虽然他不是共产党人,但是数十年风雨路程,他和党肝胆相照。1944年,作为新民报的主笔,他随中外记者团赴延安采访。回到重庆后,他每天一篇在报上连载延安的所见所闻,集为《延安一月》出版。周恩来认为这是中国人写的“西行漫记”。1945年,毛泽东对夏衍等同志说:“我看过《延安一月》,能在重庆这个地方发表这样的文章,作者的胆识是可贵的。”此后,毛泽东与他先后七次会晤。在他80岁生日那天,他说:“我一生一半生活在新社会。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党外知识分子,我一直在参政议政,发表自己的看法。40年来,如果我有一点成绩,那都是党支持帮助的结果。”去年“七一”在全社大会上,他又一次动情地说:“我们的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2月12日晚,他的脉搏停止了跳动,就这样静静地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他的遗像挂在晚报大厅里,冬青、松柏和鲜花簇拥着他。每天,都有来这里凭吊的人。“一笔曾当百万师,手不停椽至去时;铮铮雄文传千古,赤赤丹心照汗池。”赵老的精神、品格与山河日月同存。
(据新华社上海2月18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