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优化企业科技进步的外部环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1
第5版(理论)
专栏:

优化企业科技进步的外部环境
光敏
能否有效地推进科技进步,对于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最近召开的全国技术进步工作会议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把企业科技进步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经过三五年的努力,使我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搞好这项工作固然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但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改善。如企业没有一般性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的自主权;科技开发与技术改造的资金不足,到位率低,且使用分散;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参与意识差,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也难以加快科技进步。因此,各级领导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改善内部机制的同时,必须扎扎实实地在优化企业科技进步的外部环境上下功夫。
首先,要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逐步放开对企业一般性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的直接管理,强化企业的市场意识和市场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切实改进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把科技进步作为考核承包和企业晋升的硬指标,采取对厂长和技术副厂长(或总工程师)实行生产经营和科技效益的双重承包,改变一直实际存在的重产值、速度,不重效益、后劲的做法,把企业推向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一九九○年以来,山西省在长治轴承厂进行的放权、双包试点,效果很好。两年时间,该厂就吸收科研成果一百三十六项,开发专用轴承新产品二百七十四种,更新老产品八十五种,完成煤气发生炉、大型滚子冷焖、转臂轴承工艺装备等技改攻关项目一百零七项,由过去的微利企业一跃而成为全省同行的利税第一大户。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在全市大中型企业推广“长轴”的做法。
其次,要加强对企业科技进步的宏观管理,协调各职能部门合力服务企业,改变目前以独立作战为主的科技开发局面。政府放权,不是为了撒手不管,而是为了从干预企业的微观活动中解脱出来,以便更好地从事宏观上的管理。近年来,国家颁发了一系列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文件,对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导向和调控作用。地方政府必须根据当地大中型企业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宏观管理、分类指导,使政策相应配套,用正确的技术政策,明确企业一定时期科技开发、科技成果引进的方向,定期地公布鼓励发展和限制、淘汰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目录,并采取有力的措施落实优质优价、新质新价的政策,真正从政策上、体制上形成促进科技进步、遏制落后技术的大环境。同时,提高大中型企业对于技术市场的参与程度,沟通大中型企业与全国各对口大专院所的科技联系和信息交流,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充分挖掘现有科技、人才、设备的潜力。
第三,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科技开发和新产品开发上,以此来带动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根本环节,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如何,主要靠科技开发。因此,必须真正重视科技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使技改投入到科技开发的高起点上。过去长治市每年开发新产品五百多项,但投入资金仅占技改资金的百分之二十五。为了解决新产品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去年以来,市里调整政策,把十六个功能新、附加值高、并有可能成为“拳头”的新产品,列入技术改造项目,结果取得明显效益。
第四,要改善资金状况,减轻企业负担,使大中型企业具备科技进步的实力。说技改资金多于科技开发资金,不过是相对而言。其实企业科技进步资金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有鉴于此,不久前国务院批准采取了“十二条”政策措施,以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应该说,这“十二条”政策措施是比较全面而又具体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各部门、各地区要切实加以执行。
第五,要继续鼓励企业竞争,提倡优胜劣汰,克服“快马拖死牛”的现象。科技进步是不能停顿的,不进步就要落后,就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以至遭到淘汰。因此,对那些被市场淘汰的企业必须下决心关停并转,不能搞手下留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企业的经营者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将企业的积累更多地投入到科技进步上来,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作者:中共长治市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