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孙枢
地学部学部委员。地质学家。1933年7月生。江苏金坛县人。1953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现为该所研究员。专长于沉积学、沉积大地构造的研究。一、对什邡磷矿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肯定了成矿时代,明确了矿床的岩相古地理展布规律,发现并研究了磷锶铝石,剖析了矿床成因,确立了磷矿的一个新成因类型。二、在河南富铁会战中,发现了中元古代气候意义的硅结层,绘制了中元古代古地貌图,论证了华北不存在风化壳型富铁矿床,为合理找矿布署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在国内最早开始研究浊积及风暴沉积,他对判别浊积与浅海风暴成因的“似浊积岩”的若干见解早于国外同行的研究。四、他是国内第一个发现豫西裂陷槽(奥拉槽)的学者。五、他提出了中国地台张裂盆地的分类方案。六、他论述了早二叠世古特提斯洋中存在一个E—W向“岛群”带。1989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孙钧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家。1926年9月生。浙江绍兴人。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现任同济大学教授。他负责创办并发展了国内高校最早设置的“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参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主持完成国内第一座地下军用飞机库和迄今国内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特大型气压沉箱式地下铁道车站工程;主持承担国家“六五”和“七五”科技攻关以及由部委、总参工程兵部下达的重大工程科研项目11项。近10年来,有研究报告与学术论文109篇,专著6部。其中“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和“地下防护工程结构抗爆动力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等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获国家和部委等级别的奖励10种,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杨叔子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机械工程专家。1933年9月生。江西湖口县人。1956年华中工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华中理工大学教授。他致力于机械工程与有关新兴学科的交叉,拓宽了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在精密机械加工与机械加工自动化方面,发展了切削振动理论与误差补偿技术,研制出切削监控系统,解决了二汽等企业生产中的重大关键问题。在机械设备诊断理论与实践方面,建立了一套概念体系,发展了诊断模型与策略,研制出不解体的发动机诊断系统;发展了钢丝绳无损检测理论与技术,解决了国际上断丝定量检测难题。在专家系统工程应用、信号处理、机械工程控制上,也有多方面的成就。他获重要奖励9项,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出版著作10种。
李衍达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信息处理专家。1936年10月生。广东南海人。1959年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后留校工作,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在信号重构理论方面,提出了应用幅度谱和部分采样点重构信号的新定理,使所需的采样点数由N/2减至N/6;提出了利用相位重构技术估计时延的新方法;提出了仅用幅度谱重构最小相位信号的新算法;在用不完全投影重建图像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投影关系定理。在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面,提出了高分辨率速度谱估计方法;提出了采用POCS图像复原技术恢复波阻抗剖面的方法;提出了基于零、极点估计的子波估计与反褶积方法;提出了用新的?—s变换剔除多次波等。研究成果被国外重要学术刊物选入出版。
汤定元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红外物理学家。1920年5月生。江苏金坛人。1942年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195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是我国半导体学科和红外技术的创始人之一。早在留美期间,发现高压下金属Ce化学键的改变;首创金刚石高压容器,成为国际上高压研究的重要仪器。回国后在国际上首先定量地解释了锗光电导光谱分布的物理现象,首次实验证实表面复合速度在光电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的锗的光电导光谱分布理论,被国内外著名学者引入专著。在我国开创了窄禁带半导体器件和物理的系统研究,提出了碲镉汞能带参数的计算公式以及电子输运和杂质缺陷理论,在窄禁带半导体能带参数、零禁带半导体的导电现象、窄禁带半导体P—N结特性研究中有创新。在红外光电器件研制中取得了多项先进实用的成果。(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