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中国正跨进新的发展阶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21
第1版(要闻)
专栏:1992人大政协两会纪实

中国正跨进新的发展阶段
本报记者 凌志军
重大决策的酝酿,总是激动人心的。
今年两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治理整顿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如何加快改革开放进程。
“十年”与“三年”,由此成为一个大话题。
十年,是指80年代的高速发展;三年,指1989年至今的治理整顿。
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来说,这两个时间概念,包含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
前十年的发展,保证了近三年的稳定与繁荣
起于8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由农村而至城市,由经济而至各个领域。如今回头看,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代表和委员们所说的这个“完整过程”,包括了起步、高潮和调整的全部阶段。当着改革开放真正发动起来的时候,发展,是这个阶段的主旋律;然而高潮中的“过热”,跳跃中的忙乱,把改革开放推进调整的阶段,在稳定中发展,是这个阶段经济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对这整个过程的全面认识,人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洪认为,十年发展,三年调整,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更不是对立的。
代表和委员们今天谈起这个“整体”的时候,对于那十年发展已有了更多的认识。人大代表、江苏省省长陈焕友一开口便说,“没有那十年的改革与跳跃,就不会有今天的稳定与繁荣”。
“改革开放是繁荣的基础”,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长王森浩说。来自各地的代表和委员,都能列出一连串数字来,证明那段时间是当地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改革开放也是稳定的基础”,曾昭科代表说。广东价格改革的步子在全国最快,但去年广东物价涨幅为全国最低。他认为,稳定的根本在于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
来自福建的代表张明俊说:“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带给中国的是大好的局面。有了这个局面,我们才能实现治理整顿的步骤,才有力量渡过后来的困难。”
通过治理整顿,为改革开放迈出更大步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为三年的治理整顿写下一个句号。经过全国各族人民三年来的艰苦努力,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秩序好转;经济持续增长,农业连年丰收;市场商品丰富,人民安居乐业。这些成绩是在打破一些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的情况下取得的,是来之不易的。李鹏总理在本次人代会上庄严宣布: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表明,治理整顿的主要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可以如期结束。对于这个大决策以及实行的结果,当作何种判断?每年两会之上,代表和委员们对此均有诸多评论:其一,是必要的;其二,成绩明显。这是代表、委员们的共识。谈及这一切,福建张明俊代表说:“治理整顿的价值,在于稳定”。
代表和委员们对于眼前的成绩并不盲目乐观。他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经济中那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经济的问题,人们认为不能简单地看。据滕茂桐委员分析,有些问题,过去发生而这几年解决得较好,比如通货膨胀和外贸企业的“大锅饭”;有些问题,过去遗留,这几年解决也是缓慢的,比如政企不分,结构失衡;有些问题还在加剧,比如效益下降,财政困难。
一些问题存在,并不是治理整顿没起作用。马洪代表认为,问题在于,有些目标,诸如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等任务,并非治理整顿所能完成,更非一役所能全胜,而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来解决。
无论如何,治理整顿为中国创造了稳定的今天,而代表委员们在这稳定的大局中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治理整顿是服务于改革,服从于改革的,中国只有站稳脚跟,才能大步前进。
发展—调整—更快更好地发展
代表和委员们在这里所说的“新阶段”,就是加快改革开放,大踏步发展经济的时期。从道理上讲,发展—调整—更快更好地发展,是经济运行的本来的轨迹。调整之时须痛下决心。当调不调,会造成损失。到了应当突起的时候,须把握机会,引向高潮。当快不快,同样会造成损失。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述同样的渴望。
“改革开放如同一场长跑,贵在争先”,江苏的陈焕友代表说,“累了,可以休整一下,但是还要赶紧跑。”……
人们希望稳定而又不满足于稳定。加快改革,扩大开放的呼唤至为强烈。
中国正跨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