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2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施教耐
生物学部学部委员。植物生理学家。1920年11月生。福建晋江人。1944年浙江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光合碳代谢中关键酶的结构功能和调节特性的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在植物酶的调节机理,特别是酶的构象变化、亚基间相互作用以及酶蛋白形成的调节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植物脂肪形成与调节研究中,曾指出油料籽实中HMP途径的增强,三羧酸循环和乙醛酸循环间的消长在脂肪酸合成中有重要意义,并首次报道油菜籽实中有一内源抑制剂对HMP途径起着调节作用。在C4植物PEP羧化酶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应用后动力学分析、化学修饰、差示光谱及CD光谱的变化证明酶存在着多构象状态,并对酶的二级结构特性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具有创新性。在纤维素酶研究和应用方面,成功地筛选出两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
王越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军用电子工程系统专家。1932年4月生。江苏丹阳人。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军事通讯工程学院,现任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206研究所研究员。先后在301、201、861军用电子工程系统的试验和生产中任总体主管设计师。上述产品均为我国第一代装备部队的产品。
在302军用电子工程系统的研制中任主管设计师,该系统为大量装备部队的国产第二代产品。在303军用电子工程系统的研制中任总设计师,该系统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部半导体化的军用电子工程系统。在306工程的研制中先后任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该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是第一名获奖者。
在703系统的研制中任行政指挥,该系统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是第一位获奖者。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并建立了电子工程对抗系统的理论体系。
庄巧生
生物学部学部委员。作物遗传育种学家。1916年8月生。福建闽侯人。193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此后曾在美国堪萨斯州农学院和康乃尔大学进修和学习。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在小麦育种中,为北方先后育成了北京8号、10号、12057、丰抗号系列、北京837和北京841等26个冬小麦良种,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解决了生产上所需的早熟、抗病、丰产、优质问题,为国家累计增产小麦45亿公斤。他首先提倡复合杂交、穿梭式育种,善于选好杂交亲本,因地制宜地处理后代。在配置组合时,根据亲本的特点拓宽种质资源的利用面。他还重视发掘新的抗病源,并强调聚合不同来源的有利基因等。他最先介绍并以自己的研究工作促进了数量遗传学在我国作物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李振声
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遗传学家。1931年2月生。山东淄博人。1951年山东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系统进行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研究,包括克服远缘杂交的三大困难——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杂种夭亡不孕和后代“疯狂分离”;在对亲本与杂种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础上制订杂交育种程序;育成小偃麦八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以及小偃麦新品种4、5、6号,其中小偃6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多万亩,增产小麦16亿公斤。他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包括首次创造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育成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将异源基因导入小麦)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