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复式预算:财政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22
第3版(经济)
专栏:

复式预算:财政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
本报记者 李建兴
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长王丙乾在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财政预算报告中说,根据《国家预算管理条例》的规定,从今年起,国家预算要由单式预算改按复式预算编列。这是一项重要的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建国40多年来,我国财政预算一直实行的是单式预算。单式预算是把国家的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中。它具有编制方法简便,一张表反映财政全貌等优点。但这种预算形式不能明确反映财政“吃饭”与“建设”的收支性质,易混淆国家社会管理者职能和资产所有者职能,尤其是赤字原因及弥补赤字的办法显示不清。
复式预算的基本内容是,将目前的国家预算划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两个部分,然后将各项财政收支按不同性质分解编入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的有关科目中。它的好处,一是可以直观地反映经常性预算收支和建设性预算收支的规模以及相应的资金渠道,有利于更好地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二是经常性预算确定后,实行硬约束,做到收支平衡,有所结余,并将结余用于经济建设;建设性预算做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并按照投资多元化的要求,通过筹集资金,保持合理的建设规模。三是便于对预算收支情况进行效益分析和检查监督,加强财政管理。
我们不妨粗略看一看1992年国家复式预算草案中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的编列情况。
经常性预算收入包括各项税收、企业收入、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收入、其他各项收入、非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相应冲减)共5项总额为3022.41亿元;支出包括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支出、国家政权建设支出、价格补贴支出、其他支出、中央和地方预备费等项总额为2576.31亿元,占预算总支出的62.5%。收支相抵结余446.1亿元。
建设性预算收入749.57亿元,主要收入项目有经常性预算结余转入、专项建设性收入、其他收入、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相应冲减);建设性预算支出1543.68亿元,占预算总支出的37.5%,主要支出项目有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和新产品试制费、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地质勘探费、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城市维护建设支出、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筑支出、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收支相抵,差额为794.11亿元。
从复式预算编列情况看,我国的经常性预算没有赤字,建设性预算收支相抵,差额巨大,即原单式预算中的软赤字794.11亿元。怎样弥补这些赤字,王丙乾在报告中指出,将通过举借债务和借款弥补,其中,国内债务(国库券)收入380亿元,国外借款收入206.25亿元,向银行借款207.86亿元(即单式预算的硬赤字)。
在复式预算体系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建设性资金来源极为匮乏。建设性预算收入仅有749.57亿元。国家财政用于建设性支出的大量资金主要靠债务收入。长期这样下去,对我们将有不利的影响。
实行复式预算确实能让我们看到在单式预算中看不到的一些问题,如怎样分清国家社会管理者职能和资产所有者职能、怎样科学地划分预算收支科目、怎样合理地确定建设性预算中即国家的债务规模和结构等等。
分析目前编制的复式预算草案,发现社会上存在着的名目繁多的各项专用基金游离于国家预算之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经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建立的各种基金有数十种,1991年征收数额达数百亿元。其中数额较大的有石油勘探开发基金、铁路建设基金、电力开发基金、职工待业保险基金和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等。这些基金,多数在预算外由各部门管理,影响国家预算的完整,不能正确反映国家财政对经济建设的投入规模,也不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此,应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逐步把一些主要基金采取列收列支的方式纳入预算管理。
应当看到,实行复式预算制解决不了财政赤字问题。解决我国财政困难,从根本上说,要靠深化包括财税改革在内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来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