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闯出一条新路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24
第1版(要闻)
专栏:1992人大政协两会纪实

闯出一条新路来
本报记者 王咏赋 王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探索与创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成功模式可循,需要我们去探索。
敢于试验才会有成功
“改革需要试验。”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冯玉忠说,“为什么要改革?就是要改掉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违背客观规律的东西,在大胆试验中建立合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
来自深圳特区的人大代表刘秋容,对改革是一场大试验体会尤深。她说:“深圳特区刚建立时,外界有不少疑虑和责难。当时深圳人就讲,不管我们成功与否,对国家、对社会主义事业都有意义,因为深圳搞特区试验,是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探路子。”
十年弹指一挥间。对比今昔,刘秋容感慨万千:“一个2万人的边陲小镇,国家只出了3.6亿元投资,就建起了一座人口200多万的现代化大城市,产值以每年40%至60%的速度递增,这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这证明深圳的试验是成功的,社会主义是大有希望的。不下水学不会游泳。没有大胆试验,哪有今日深圳?”
也是在10年前,一批中青年科技人员毅然放弃“铁饭碗”,投身于民办科技事业。政协委员、全国民办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陈绳武说:“民办科技企业现在很兴旺,从业人员已达40万,获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这说明,敢于试验才会有成功。”
三个“有利于”是准绳
历经13年的改革开放,应该说,人们的胆子比过去大多了,为什么现在还要提倡“胆子更大一些”?一些代表、委员一语中的:“因为‘恐资病’还在作祟。”读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代表、委员们备感亲切,心中有了准绳。
新疆的人大代表说得好:“三个‘有利于’把模糊的东西澄清了。判断一项改革得失成败,主要应该用这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
人大代表、江西的裘宗舜说得更直接:“只要坚守住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这道防线,一切对我有利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怕”字不可有,风险意识却不可无。来自黑龙江省的人大代表李景华说:“与10年前比,现在搞改革,政治风险小多了,但不能说什么风险都没有了,不能指望每项改革、每次试验都会成功。”人大代表、安徽的马兴教、马怀柱说:“在‘大胆地试’前面加上‘看准了的’4个字,很有必要,就是说事前要有科学论证。”来自福建的人大代表刘与平指出:“既然是试验,就可能有失败。改革,谁都希望成功。但改革是艰难的,即使失败了,也不要横加指责。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经验,再大胆地去试验,成功就在前头。”
代表和委员们清醒地意识到,今后的改革并非以往改革的简单重复,而是以更强的力度解决更深层次的矛盾,因此风险和难度无疑更大。然而,目标是明确的,先行一步的地区已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又有三个“有利于”这个准绳,改革大业一定会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和深化,带动经济更快地发展。
关键在于落实
代表和委员对加速改革开放都有一种紧迫感。人大代表、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振东的话,颇有代表性:“现在上上下下都在讲‘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劲头憋得很足,然而关键在于具体落实。各级政府应该拿出具体方案,使人一看就知道胆子确实大了,步子确实快了。”
像是为满足这种渴望,出席人大会议的各地负责人纷纷通过新闻媒介,公布本地加快改革开放的新措施。广东省长朱森林宣布,广东将实行17条新措施,开放一些新区域,使广东在整体上成为开放省;福建省副省长游德馨告诉记者,厦门将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建立2平方公里的保税区,闽南三角地带将加快对台开放;黑龙江省省长邵奇惠说,大胆试验不是只对沿海地区说的,黑龙江也有自己的打算,在全省沿边地区实行全方位开放;安徽、海南等省也在筹备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出台一批新政策,投入实施……
改革的大试验,正在神州大地上推进。中国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以前人未有的胆略,闯出一条新路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