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电影,别离俺们远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06
第4版(副刊)
专栏:我看新时期中国电影征文

“电影,别离俺们远了”
陈光忠
我曾经看过题为“父亲”的油画。是一位满脸皱纹充满沧桑感的普通老农。他那捧着大碗的粗糙的大手,他那双溢露着对土地的苦恋和对生活的深情企盼,他那对艰辛生活的坚毅承受与奋斗的目光,令我心灵长久的震颤。几年后我又看到原作者题为“金秋”的油画,似乎还是从前那位熟悉的“父亲”,他已经苍老了,胡子发白了,但精神状态变了;昔日的忧郁、困惑和苦愁被今日秋天的收获的欢欣代替了,他那磨出厚茧的大手不再是无言地端着饭碗,而是拿起修补过的唢呐在吹奏,脸上挂着兴奋的泪珠。我仿佛听到中国的农民在用滚烫的心吹响自己命运的大悲大喜的深刻变化的生命之歌,仿佛看到中国的金色田野上正显示着民族的改革与希望的崛起,我情不自禁地从静止的油画联想到新时期的流光溢彩的中国银幕。油画的作者敏锐地发现、发掘并表现了中国农民从土地到心灵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深刻嬗变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的凸现,创作的使命感与时代感的同步。
胶片往往是灵魂的曝光。面对广阔的农村和广大农民,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爱与怨、亲与疏、深与浅。我们高兴地看过被誉为“农村三部曲”的《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咱们的退伍兵》以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月亮湾的笑声》、《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不该发生的故事》、《迷人的乐队》、《赌命汉》、《过年》等优秀影片。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反映农村的变革与农民在变革的矛盾冲突。艺术家们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电影反映农村题材,塑造农民典型形象的传统和优势。然而,从总体而言,新时期中国的农村题材,尚缺乏强有力的规划与实施;在真实地反映当今农民问题的故事片,无论在丰富性、深刻性和生动性方面,在观众心田上较长久地站得住的农民的人物艺术塑造,尚缺少扛鼎之作。
虽然,近年来也有镜头对准黄土地的:或是从俯视的文化角度看胼手胝足的农民的生活,从传统文化的沉淀来挖掘其受封建旧势力压抑与窒息的人性,或从怜悯的目光,表现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愚昧,而导致原始性的呐喊和内心的骚动;或从“富”起来的农民身上寻找并揭示其与现代文明不谐调的生活闹剧;或把今日农民生活写成“洋味”十足,缺乏劳动人民真正的气质……这类影片,由于远离当今农民的所思,所想,所为,理所当然地难以赢得广大农民观众的认同和共鸣。正如老乡们说的:“这几年的电影,离俺们远了!”我们觉得有些人已经淡忘养育之恩的“父亲”了,我们已经不熟悉今日的农民思想形象了。电影镜头的聚焦,应该看到变化的农民生活的主流与本质,他们不再是“闰土”,不再是“陈奂生”,也不再是“冒富大叔”,他们依然是大地的脊梁,要对他们心灵世界进行新的洞察和开掘。中国电影如果忽视了应该千方百计、满腔热情地去反映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和农村的深化改革,无疑是一种严重失职,电影艺术家将会在电影大众的心中失落。我们的电影艺术家只有把心贴在生我育我的热土,就能感受到几亿农民对实现现代化中华的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油画里的“父亲”,他正悄然地走向那幅巨大洁白的银幕……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