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要上新台阶先抓第一生产力——卢钟鹤副省长谈广东90年代经济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2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要上新台阶先抓第一生产力
——卢钟鹤副省长谈广东90年代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谢联辉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省副省长卢钟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谈起广东人近年来的思考。他说,这个世纪的最后10年,是科技激烈竞争的关键性时期。广东要在90年代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势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
这位副省长说,80年代是广东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应该肯定。但广东过去的经济发展,是中央给了广东许多特殊的政策和措施,是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产业结构上多属劳动密集型,走的是一条主要靠增加投入的外延扩大生产的发展道路。在促使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诸要素中,资金投入的贡献率为70.7%,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为10%,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仅为19.3%,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这种发展模式,对于资源缺乏、科技实力薄弱的广东省来说,在发展之初很难避免。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如果继续沿袭这种模式,经济就很难有更大的发展。
接着,卢钟鹤分析了广东已经形成的工业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全省工业品市场,1/3在海外,1/3在国内,1/3在省内。出口产品比重虽大,但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真正属高新技术的产品只有4%左右。这种较低效益的产品结构在新时期不能再维持下去了!
依靠科学技术首先要振兴科技。卢钟鹤强调指出,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省、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会议,重点研究了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广东经济问题。大家以全国科技发达的省市和世界发达国家为镜子,分析了广东科技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新技术革命严峻挑战,提出了90年代中后期综合科技能力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主要指标:要求科技进步对工业的贡献额,从80年代的20%提高到50%左右;对农业的贡献额,从目前的20%提高到40%左右;高技术产品的产值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目前的4%提高到7—8%。落实这些指标,需要在全省总体上尽快建立一个推动科技进步的机制。为此,去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专门作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从政策、投入和人才等12个方面,加快广东科技的发展。
卢钟鹤最后说,广东经济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相信在中央的领导下,在兄弟省市区的支持下,一定能做好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这篇大文章,90年代广东省经济将迈上一个更大的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