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2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唐九华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光学工程总体设计专家。1929年10月生。浙江绍兴人。1951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50年代负责研制成功光学测地经纬仪和自动记录红外分光光度计并推广至工业生产。
60年代起负责研制成功多种大型光学跟踪测量设备和坐标基准传递设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飞行器测控技术作出重大贡献。
70年代后期起把光学测控系统和光电仪器的设计经验总结成为总体设计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我国一些高校教材已系统地采用他的总体设计理论。由于提出光学补偿定向仪新原理,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开辟光学动态观察测试技术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唐稚松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专家。1925年8月生。湖南长沙人。1950年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1952年清华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现任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在近十年研制的XYZ系统是一基于时序逻辑的软件工程环境,居国际领先地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其时序逻辑语言在国际上被承认为可执行时序逻辑的先驱。专家评价它是一次重大突破,具有使软件生产率取得重大实际应用的前景。这一成果在实时过程控制通讯协议硬件描述等工程领域着手进行应用,还被认为适于作五代机的核心语言。70年代起他已是我国软件领域的主要带头人,1980年起任国际信息协会专家组成员。
曹楚南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1930年8月生。江苏常熟人。1952年同济大学化学系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研究员。他参加了高温合金和气冷叶片攻关,是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解决了影响疲劳性能的关键;在国内率先采用微区电子衍射相分析技术,在国际上首创喷丸氩气处理新技术,提高叶片蠕变疲劳强度,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开拓腐蚀疲劳新领域,将化学短裂纹等新概念应用于海洋及石油工程,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他先后参加并主持与创建疲劳与断裂以及腐蚀科学开放实验室,在国家评比中均名列A组前茅。
沈志云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机车车辆专家。1929年5月生。湖南长沙人。1952年唐山工学院机械系毕业。1961年在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他的非线性轮轨蠕滑力计算理论于1983年在美国发表以来,被当作“沈氏理论”在国际上广泛引用;他在轮轨动力学、曲线通过理论、蛇行运动稳定性和随机响应等方面的系列论著,在国际上均受到高度评价;他提出以降低轮轨动力作用作为主攻方向的新观点,为我国的重载调整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研制成功的迫导向货车转向架,达到了接近无轮缘磨损的程度。他还是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候补理事。
鞠躬
生物学部学部委员。神经科学家。1929年11月生。安徽绩溪人。1952年湘雅医学院毕业。1953年起在第四军医大学工作至今,现任该校教授。他致力于神经解剖学研究近40年,主要从事束路追踪、神经内分泌学大脑边缘系统及神经免疫学的研究。在脊髓与脑干的联系、脊神经节的免疫组化、终纹床核的形态学及生理学以及脑下垂体前、后叶的神经支配等方面的研究中有诸多重大发现。尤其是发现哺乳动物垂体前叶肽能神经纤维与腺细胞有突触联系,具有突破性意义,从而为垂体前叶的神经调节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这些成就已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及引起广泛注意。(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