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真诚理解 共创未来——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24
第4版(要闻)
专栏:体育

真诚理解 共创未来
——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述评
本报记者 吴骅 江正茂
历时6天的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终于在花城广州圆满结束了。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和广州市及应邀前来参赛的港澳代表团共11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在田径、游泳、举重、乒乓球、射击和轮椅篮球6个项目的比赛中,充分展示了我国5100万残疾人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乐观进取、顽强拚搏的精神风貌和特殊体育才能。同时,本届运动会也体现了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博大情怀。它不仅在中国残疾人体育史上,也在中国的文明进步史上,都将留下辉煌的一页。
短短的6天里,残疾人运动员与广州市民在思想感情上进行了从未有过的沟通和理解。残疾人运动员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广大观众用他们的爱心温暖着残疾人。尽管广州阴雨连绵,但人们心中涌动的暖流驱散了寒冷,偌大的天河体育场几乎场场爆满,雨水、汗水、泪水交织在一起,多少真情在赛场得到升华,形成了在改革大潮中自强不息、催人奋进的强音。
残疾人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在肢体上或功能上的缺陷,以及社会上某些人对他们的歧视和误解,造成了他们与社会生活之间某种程度的隔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残疾人渴望沟通,参与社会活动的强烈愿望,使他们不甘落后于时代,体育成为他们展示这一愿望,并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正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所讲的那样:“残疾人走上运动场,实际上是冲破孤立、隔膜,从封闭走向开阔,从独处走向交往。这不仅仅是通过体育康复锻炼了身体,更为主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克服自我心理障碍,回归社会,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在残疾人竞技体育的舞台上,我国残疾人曾经在1984年以来的重大国际体育比赛中夺得过近200枚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本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又有22人44次超过了28项世界纪录。这些都充分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发展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已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同时也证明了残疾人有能力成为竞技场上的英雄,生活中的强者。
解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在逐渐健全,在残疾人生活、就业、康复等方面的工作有了明显的改进。但是,由于人们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了解和理解不够,加上自然灾害、事故、疾病、公害、战争等造成的残疾人数的增加,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某些地区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举办本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唤起更多的人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加强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进一步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从这点上看,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效果。运动会的举办牵动了全社会各阶层,而赛场内外思想感情的交流又波及、反射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人们对残疾人“渴求理解、志在奉献”的认识又提高到新的水平。
时间虽短,真情难忘。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就像是一个大课堂,所有参与这次运动会的人几乎都感到受了教育,对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集体主义有了新的理解。当人们相互道别,相约4年后再见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回荡在天河体育场多日的歌词:“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是美好的人间。”
让我们——所有的残疾者和健全者真诚理解、顽强奋进,去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本报广州3月23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