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防治噪声污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24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防治噪声污染
本报记者 罗华
危及人体的公害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十字路口的西北侧,立着一台噪声自动显示器,随着过往车辆产生的噪声情况,不断显示“交通噪声级”的瞬时值(单位为分贝db),车辆匀速驶过路口时,噪声级相对比较稳定,汽车刹车、鸣笛时,噪声级明显增高。像这样的监测仪器在不少城市的路口均可见到。环境保护部门设置这类仪器,旨在提醒人们警惕交通噪声的污染。
交通噪声只是环境噪声的一部分,还有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噪声,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比如工厂车间里冲床、空压机的撞击声、轰鸣声,供热锅炉房风机、水泵的响声,建筑工地的施工机械声,街头商店室外音箱传出的震耳音乐声,居民家用电器、乐器吵扰四邻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这些噪声,都程度不同地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交通噪声为例,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986年对5个城市交通噪声和人主观反应相关研究结果,在居民户外1米处,当白天等效声级(指在某规定时间内声级的能量平均值)为55—60分贝时,即有人有烦恼反应,超过60分贝,有高烦恼反应者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迅速上升,到72分贝时可达60%;早晚超过57分贝、夜间超过54分贝等效声级后,高烦恼率迅速上升,超过60分贝后,高烦恼率可达60%。交通噪声对人们睡眠、思考、交谈及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很大。调查还发现,住在噪声为70分贝以上交通干线两侧的居民健康受损害主诉(头昏、头痛和食欲减少),比噪声为70分贝以下干线两侧的居民的主诉比例高出31.4个百分点。由于噪声污染带来的这些直接后果,人们对噪声十分敏感。北京市环境保护局近年来接到群众反映各类环境污染问题的来信中,反映噪声问题的占35%—55%。
今日噪声源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噪声现状到底如何呢?据环保部门1990年对全国52个噪声监测网点城市的监测,当年交通噪声影响面积占城区面积的32.7%,与1986年比,变化不大;社会生活噪声影响面积占40.6%。比1986年增长9.1个百分点;工业噪声影响面积占11.2%,比1986年下降5.4个百分点;此外是其它类噪声影响。
工业噪声影响面积的减少,说明工业噪声污染源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几年来,环保部门对城市工业噪声污染状况进行了普查,结合企业的技术改造,至1990年全国共治理工业噪声源2万多处。北京市过去城市规划不合理,50年代和70年代发展起来的街道工业大多数位于居民稠密区,与居民混杂,有的甚至与居民住宅仅一墙之隔,噪声扰民十分严重。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在居民区内建起了不少宾馆、饭店,其冷却塔、锅炉房、排风扇等形成新的噪声污染源。市环保部门对造成噪声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搬迁或限期治理,1986年至1990年,共限期搬迁了37家,限期治理了85家。1984年到1990年,全市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850万元,返还其中710万元治理了368处噪声源。
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与有固定噪声源的工业噪声不同,是起伏很大的随机噪声,管理难度大,困难多,是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交通噪声被认为是城市噪声污染的突出问题。1990年环保部门对31个大城市的调查表明,有91.2%的公路干线交通噪声超过70分贝。我国过去主要靠一系列行政管理措施控制城市交通噪声,近几年由于公路车流量大幅度增长(1980年我国汽车拥有量是200万辆,1990年为500万辆),在管理上有些捉襟见肘。80年代初北京交通噪声在73分贝以上,1983年以来,市政府采取了更换低声级喇叭、禁止鸣笛,限制拖拉机进城,淘汰高噪声的旧式三轮小货车、树立隔离桩,修建过街天桥、地道等综合治理措施,交通噪声从1983年到1985年连续3年低于70分贝。但1986年以后,北京市交通噪声又有上升,从1987年至今一直徘徊在72分贝左右。北京市环保局的一位同志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机动车数量增长过快。近年来,北京机动车拥有量比1984年增长1倍,达50多万辆,道路平均车流量达每小时1600辆,每小时2000辆以上的路段有40条。二是随着城市基本建设项目增多,重型车辆在市区交通干线行驶日益增加,加重了交通噪声污染。三是鸣笛现象回升。全市道路平均鸣笛次数为每小时65.2次。从1989年对东城和崇文两个区60条道路的监测结果看,鸣笛每小时大于200次的道路有18条,每小时大于100次的道路有39条。这固然与交通管理有所放松有关,但也给噪声防治技术(包括车辆降噪、道路改造、建筑物防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生活噪声的影响面,近年一直有扩大趋势。这和城市流动人口增多、商业繁荣和群众娱乐活动丰富有密切关系。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目前相关的噪声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部门执法也不够有力。
齐心协力来防治
在防治环境噪声污染方面,国家环境保护局近年来重点抓了城市噪声达标区的建设,从单项治理走向综合防治,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到1991年底,全国已在216个城市建成1098个防治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1803平方公里。由于噪声污染涉及面广,环保部门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各省市在创建防治噪声达标区过程中,环保部门与公安、交通及工商管理部门各负其责,多方协同,齐抓共管。一些城市还注意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了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群众监督网络。居民还订立了《小区噪声防治公约》,共同遵守。居民家庭娱乐、聚会、干活都注意不妨碍四邻。国家环保局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声环境的改善还仅限于局部区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流通的兴旺,交通运输量的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民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必然给环境噪声防治增加更大的工作量和难度,同时,由于全民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水平改善,广大群众对声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更高,而环保部门噪声污染防治队伍仍较为薄弱。全国从事噪声管理的人员不足千人,噪声管理、监测和科研人员总数不到环保系统人数的2%,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低噪声设备材料和工艺的开发、应用,还有待于加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