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三坟五典及其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24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史小品

三坟五典及其它
曾翊
我国历史悠久,古典文献很多,而且源远流长,成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说早在三皇五帝时候,我国就有了最早的书籍,就是“三坟五典”。孔颖达疏引《尚书序》中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种说法是否是历史事实,可以研究;但应该相信,我国的典籍文献产生时期很早,大约在奴隶社会早期就有了。以现存的书籍来说,《尚书》中就收集有我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文献,反映了尧、舜及夏禹时的社会状况。到了商代,已出土的甲骨文证实了那时就肯定有了文献,《尚书》中的“商书”,就记载了商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讲话,这已距现在有三千五百多年历史了。
从周朝开始,国家就设有史官专门掌管文书典籍,不向外流传,具有垄断性。只是到了春秋时,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动,使原来依附于奴隶主阶级的“士”(当时的知识分子),分化出来成为一个阶层,创办“私学”,招收门徒,传授贵族文化,才使文献走向民间,孔子就是创设私学的代表人物。我们现在看到的三部古书《尚书》、《诗经》和《易经》,就是春秋末年“士”这个阶层根据史官记录的文献编成的。《尚书》保存了商、周及以前最古老的社会资料,《诗经》记录了西周时代的情况,《易经》中也有上古社会的内容,但下限较晚,包括了战国初期的材料。这三部书是研究我国奴隶社会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古典文献。当时孔子也曾把他编定的“六经”授与弟子,这样就打破了以前一切文献由史官垄断的局面,把古代文化思想传播出去,开创了古典文化发展的新时代。
到战国时,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很大,加上“士”的活跃,到处游说,广收弟子,扩大影响,使古典文献流传很广,古代文化极大地发展了。当时社会上有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因而产生了各种学说,形成了各家各派,在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就有法、名、墨、儒、道、阴阳、纵横、杂、农九家,加上小说家成为十家,这就是先秦时期的“九流十家”之说。从此以后,书籍文献就愈来愈多,构成为一个简册千辑,士车百乘的可观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