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商丘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初见成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25
第3版(经济)
专栏:

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商品经济
商丘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初见成效
本报郑州3月16日电 记者李杰报道:河南省商丘地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自去年初创办以来,积极探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商品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可喜成效。
位于黄淮海平原腹地的商丘地区,所辖8县1市中有7个县吃财政补贴。为了改变这个地区的落后面貌,探索农业地区发展商品经济的新路子,河南省委、省政府去年初批准创办商丘地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并对这个试验区实行一系列特殊政策。商丘地委、行署将省里给的特殊政策具体分解为32个相互联系的改革试验项目,并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和探索。
首先把突破口选在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上。商丘地委、行署提出了“种植业起步大农业上路,调整产业结构致富”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和价值规律,去年全地区棉花种植面积由上年的160万亩扩大到350万亩,粮经作物由78∶22调整到70∶30。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业向商品农业、效益农业的转变。去年商丘地区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达26.2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1%,农民收入大大增加,仅棉花一项,全区农民人均增收85元。同时,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也大大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工业发展积累了资金,去年全地区县以上地方工业投入2.6亿元,是历史上投入最多的一年。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商丘地区从解决农民的买难卖难入手,推进流通体制的改革,他们进行了以县供销社为单位创建“综合商社”的尝试,把供销社办成集流通、投资、实业于一身的多功能、开放式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综合商社”创办后,向70%的村派驻村联络员,及时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及时组织货源供应,同时还以基层社为依托,组建不同类型的专业生产合作社,从资金技术、信息、物资到加工、推销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去年全区供销社拿出1000万元棉花扶持资金,收获季节,供销社却赚回了5000多万元。
粮食系统实行“四分设”,即平价、议价、仓储、多种经营分设,是商丘地区改革试验区进行的又一项大胆试验。长期以来,粮食系统吃大锅饭,平议价相混,造成亏损惊人,最多时达8000多万元,成为地方财政的一大包袱。“四分设”方案促使担负不同任务的粮食企业各自算帐,各奔前程,有利于扭亏增盈,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