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三峡库区移民有条件安置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25
第3版(经济)
专栏:三峡工程论坛

三峡库区移民有条件安置好
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主任 李伯宁
三峡移民是三峡工程能否顺利兴建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大家重视和关心的一个问题。
按照现在设计的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三峡库区淹没涉及四川、湖北两省的19个县(市),全部或部分淹没的有2个县级市、11个县城、140个集镇、326个乡、1351个村。据1985年调查,淹没区人口72.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29万人,农村人口33.26万人,淹没耕地35.69万亩。考虑到20年内的人口增长,规划需要搬迁安置的人口达到113.38万人。
这样巨大的移民搬迁任务,加上三峡库区人多耕地少和历史的、地理的原因,特别是三峡工程久拖不决,造成这个地区长期贫困,经济、文化、教育不发达,是三峡工程移民的主要困难,绝不可掉以轻心。但是,三峡移民安置也有其他水库所没有的许多有利条件。
三峡移民的有利条件
一、三峡地区的资源丰富。这包括土地、农、牧、副、渔、矿产、旅游资源,以及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所带起的各种工业、加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安置三峡库区移民。
就土地资源来看,据反复调查统计和航测,在有移民任务的19个县(市)就有荒坡地近2000万亩,其中在361个移民安置乡中,即有荒山草坡389万亩;同时,在现有的426万亩耕地中,约有40%是低产的坡地,潜力较大。计划把这大量的荒坡地和低产坡耕地适当开垦和改造一部分,给33万农村移民每人开发一亩柑桔、茶、桑、药材等经济园林和半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这样,移民不仅有个稳定的生产、生活出路,而且可以为达到小康和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此外,在淹没线以下160—175米水位之间,有16万亩的消落区,也可适当利用抢种一季庄稼。三峡地区有大量的草场可以发展牧业和畜牧加工业,也可以安置移民。
开发库区丰富的地下资源和库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和开发型移民所带起的建材、建筑业、运输、服务业等,都可以为移民广开生产就业门路。例如:国家已经批准的万县市6万吨烧碱工程,连同它的配套工程,可为3万多移民提供就业门路。如果在兴建三峡工程的施工期间内,国家和地方有意识地在这个地区多摆些项目,每个项目都可结合安置移民。
二、三峡库区动迁人口相对分散,且城镇人口比重大。三峡移民分散在库区20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内。城镇人口的搬迁,主要只涉及城镇、工厂搬迁和恢复城市功能的问题,城镇居民仍可各就各业,基本上不存在另找生产出路问题。农村移民33万人,只占动迁人口总数的45.8%,这些农村移民分散在19个县(市),只占农业总人口的2.92%,淹没的耕地面积仅占这19个县(市)耕地总面积的2.56%,其中淹没的11万亩水田,仅占水田总面积的2.3%。由于这个地区多是深丘或山区,各乡、村的耕地沿高程呈立体分布,涉及淹没的326个乡,没有一个全淹的乡,全淹的村也很少。在有淹没的326个乡当中,有291个乡可以不出乡就能在本乡就近安置,只有35个乡在临近乡调剂点土地,也能就近安置好。这就避免了大量远迁外迁所造成的种种困难和后遗症。
三、三峡工程周期较长。从施工准备到工程全部建成为18年的时间,可以从容地进行思想动员和生产、生活安置工作。
四、最有利的条件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十分重视,不仅为三峡移民制定了改过去一次性赔偿为开发型移民的新方针,而且从1985年开始,每年都拨出2000万元专款,进行开发型移民试点,这是过去任何水库都没有过的得力措施。经过六年来的移民试点,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
农村移民安置的路子
对于三峡工程33万失去土地的农村移民,主要是靠开发大农业进行安置,即充分利用库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各种种植业、养殖业、农牧加工业与乡镇企业等进行安置。在发展种植业上,重点是开发荒地,发展在自然地理条件上有独特优势的柑桔、茶、桑、药材及其他果类的经济作物。还要通过改造低产田,每人建设半亩高产稳产农田,解决移民粮食问题。
按照这一方针,六年来在移民试点中,共投入开荒造梯田,建设柑桔、茶、桑等经济园的试点经费4604.5万元,已在库区19个县(市)开荒建园7.4万亩,现已定植了4.77万亩,其中柑桔3.81万亩,沙田柚930亩,茶叶3800亩,李、梨、栗、葡萄、枇杷、山楂等各类水果5700亩,可安置移民4万多人,现在绝大部分长势喜人,有的已陆续挂果投产,去年总产约80—100万公斤。加上土壤熟化期和定植后的苗期,套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收入,有的人均年增加收入300多元,个别的收入增加上千元,对当地脱贫致富起到明显作用。建设的高标准水平梯田,极有利于水土保持,解除了开发土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的顾虑。库区移民热烈欢迎和支持移民试点。巴东县雷家坪群众高兴地说:“建新房、娶新娘、上学堂、制高档、存银行,富就富在柑桔上,发展柑桔全靠移民帮”。在试点中,巴东县有22户移民,由于增加收入,没等国家给予赔偿,就自动搬上去盖了新房。
除了大农业以外,我们还探索了用兴办工业安置农村移民的路子。开始时,投入试点经费2074万元,兴办了28个工厂,安置移民2421人。条件是工厂必须承担一定的安置移民任务,试点资金周转使用,定期回收,如继续使用,得继续增加移民安置任务。现在看,这些厂子大部分效益是好的。
城镇搬迁的做法
六年来,我们在新城区已定规划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在九个县城和一个集镇搞了13项道路、桥涵、供水等工程,共投入915.5万元。现在绝大多数已竣工投入使用,综合效益明显。如涪陵市通过交通部门和机关干部的支援,新建城市干道7.5公里;在淹没线以上,提供了2.08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近三年来,已有30万平方米房屋建到了新城区,有效地控制了在淹没线以下的基建,大大减少了将来的赔偿损失。这条道路主要是涪陵市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以自筹为主,移民试点费只补助了160万元。另外,在万县市和巴东县也有以地方自筹为主、移民试点费给予适当补助,协力修路的很好的经验。这说明,提前投入新城区的简易“三通”(路、水、电)费用,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大好事,是控制库区群众在淹没线以下乱搞基建的最为有效的办法。
工厂迁建试点情况
几年来,我们投入工厂迁建的试点经费380万元,选择了3家厂址位置低,经济效益好,有技改扩建任务的厂进行了搬迁试点,给他们一定的扶持,帮助他们到新区去发展,不在原地淹没线以下搞技改和扩建。所投入的试点经费,留厂周转一定期限之后,回收销号,以后老厂搬迁就不再赔偿了。
巴东县国营水泥厂,原核定赔偿费为202万元,1985年我们投入130万元,帮助他们搬到淹没线以上建新厂。1987年已建成投产,老厂办理了销号手续,所投移民试点资金议定10年后归还。另在万县市拉丝制钉厂和万县市毛巾床单厂也采用同样办法进行了试点。这种做法,都是对过去一次性赔偿的重大改革。过去移民赔偿费都是一次性使用,有去无回。这种改革,既有利于工厂的发展,也有利于控制库区淹没线以下的基建,减少搬迁难度,同样也节省了移民投资,一举数得。
多层次培训人才的经验
三峡库区移民,是个跨世纪的、多学科的系统工程,经济开发和经营管理都需要人才。在试点中,我们始终把人才培训放到了先行的地位,共投入智力投资136.65万元,本着干啥学啥的原则,进行多层次、多渠道、长期和短期的人才培训。对进厂的移民,先培训合格,然后上岗生产。对开发柑桔等经济园林的技术人才,则以就地现场短期培训为主,注重田间操作技能,推广普及适用技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几点经验
三峡移民试点的目的,主要是为三峡大规模移民创造经验,探索改一次性赔偿为开发型移民的新路子。经过六年来的努力,已经达到了这一目的,取得了经验。
一、要妥善安置三峡移民,关键在于早动手、早安置。如果全国人大会议决定兴建三峡工程,移民工作应超前进行,使可能早迁的移民,尽早迁到淹没线以上,这样移民安置总人数和实物赔偿数字,都会大大减少。
二、三峡移民必须坚持贯彻中央的改变一次性赔偿为开发型移民方针。
三、农村移民坚持开发大农业安置,就地后靠,就近安置,不远迁外迁。
四、城镇移民规划,搬迁和远景发展既要密切结合,而资金渠道又要严格分开。
五、开发型移民与库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要融为一体,通过开发型移民,促进库区的经济发展。
六、三峡工程是我国跨世纪的、对四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工程。做好开发型移民工作,不仅是为三峡工程创造条件,而且可以解决库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开发这一地区的资源,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全国各条战线、各部门、各地区,应积极配合,为其作出贡献。
三峡工程移民任务是复杂艰巨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但只要按照移民试点所开创的路子,坚持走下去,这里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我们完全有信心能安排好三峡移民的。
(绘图:张雅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