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打一场攻坚战——代表、委员谈国营大中型企业转换和完善经营机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28
第1版(要闻)
专栏:1992人大政协两会纪实

打一场攻坚战
——代表、委员谈国营大中型企业转换和完善经营机制
本报记者 龚达发 陈华
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用工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善企业外部环境!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委员们对深化企业改革的呼声很高。
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企业改革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所有国营大中型企业都要在转换和完善经营机制上下硬功夫。
政府与人民形成了完全的共识,深化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打一场攻坚战。
把企业推向市场
政府如何管理企业?人们从农村改革中受到启迪:有了自主权的生产者,才有生产积极性。从1979年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十二届三中全会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到1988年《企业法》颁布,人们认识到,企业不应是行政的附属物,应当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开始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一步步成为独立的经济细胞。“这是历史的进步”,一位代表追述这段历史后这样评价。
十多年企业机制改革的尝试,不乏成功之举,也涌现了首钢、二汽等一大批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把企业推向市场是企业改革的核心。产品的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检验,满足市场的需要。否则,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转换企业的机制,使企业真正受市场竞争的考验,独立自主地经营,并不容易。人大代表刘夫生分析《企业法》没有树立起权威的原因,他说:重要一条是政企不分,部门对企业干预太多。一位企业界的代表一针见血地指出,把企业推向市场,政府应对企业多服务,少干预。
一些代表、委员提问:为什么有些沿海开放城市企业经营活,发展快?重要的一条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不直接管理企业。有人把他们的经验概括为:你开业我发证,你赚钱我收税,你违纪我查处,你倒闭我同情。人大代表、政治经济学教授周珏说:“政府机关的职责就是协调、引导、服务,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并着力培育金融、物资、技术、劳务、产权等生产要素市场,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外部条件。应该说,行政部门的这个转变,还仅仅是个开端。”
搞活企业内部机制
政协委员边嘉珏认为,企业没有自主权肯定搞不好,但也不等于有了自主权就一定会搞好。人大代表杨克俭则说:“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是内部机制不活,干部能上不能下,工人能进不能出,分配能高不能低,大家没有积极性。”
人大代表、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厂长何泽民用事实加以说明。这个“一五”兴建的国营大型骨干企业,曾经是我国的一块“宝贝疙瘩”,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原料、资金由国家配给,产品由国家包销。80年代初那场农村改革使它生产的履带式拖拉机找不到市场,企业陷于困境。现实逼着他们从政府温暖的怀抱里走出来,按照市场的要求改革内部机制,层层承包,拉开分配档次,干部实行聘任制,根据政绩能上能下,职工竞争上岗,富余人员厂内待业……水急鱼跃,内部激励机制调动了人的积极性,20多年一贯制的履带式拖拉机发展成庞大的拖拉机“家族”;产品由单一品种发展为工程机械、发电机组、柴油机等7大系列。产值增长5倍,利税增长3倍多。
社会主义的旗帜上写着“按劳分配”。人大代表吴华品说:“按劳分配就是多劳多得,吃饭有干有稀,有多有少。”人大代表赵福林联系工厂实际,深有感触:“大锅饭”养懒汉;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一些工人代表也说,广大群众对“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深恶痛绝,盼望早日改革三项制度,根除这些弊端。人大代表彭元喜介绍,他所在的南方动力机械公司,从总经理到普通工人都实行劳动合同制,干部和工人的界线已经淡化,改革取得明显成功。他认为,“转换企业内部机制先从破‘铁交椅’做起,工人拥护,不会有什么风险。”
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来的信息,企业内部改革发展很快。据对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统计,到2月底已有近4万家企业进行劳动制度改革,职工达1700万人。其中试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的大中型企业有1168户。改革中精简富余人员94万人,占参加改革职工总数的5.4%,其中绝大多数已得到妥善安置。
难点正在突破,改革深入人心。一些代表、委员说,突破只是开始,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这是一场硬仗,大文章还在后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