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愿将余热献京剧——访全国政协委员袁世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28
第8版(副刊)
专栏:名人近影

愿将余热献京剧
——访全国政协委员袁世海
战吉
“李逵”在老年人心中栩栩如生,“鸠山”在中年人心中久久未灭,那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先生塑造的舞台艺术形象。
袁老是政协委员,出席了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在京丰宾馆的“特食”餐厅,他刚刚吃完饭,便欣然接受了我的采访。他面带喜色地告诉我,他正在写书,由女儿执笔。他的第一本书《艺海无涯》1985年已经出版,第二本即将完成,预计要写五六本。
“我和梅程尚荀4大名旦同过台,和马连良、周信芳先生配过戏。同台是无声的教戏,我得到他们的提携,学到了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如今我年岁大了,再也不能驰骋舞台,只能把经验留给后人了。”已经76岁的老人说到这儿,自豪的语调中流露出淡淡的感伤。
我知道袁老专攻架子花脸,便把话题转向了他的本色当行。于是,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架子花脸的发展历程。原来这个行当最早只是插科打诨的配角;后来经过郝寿臣老先生苦心磨练,才能够和老生等行当同牌题名;袁老师承郝先生,更上一层楼,以《李逵探母》、《九江口》等戏而挂了头牌。
“您是怎么让架子花脸挂上头牌的?”
一听这话,袁老竟像喝了一杯他爱喝的热啤酒一样,兴奋得语如连珠:“架子花脸升为主演,那是‘推陈出新’的成果。过去李逵是半吊子,在戏里只能充当打哈哈凑趣的笑剧人物。我们把他提高了,演他热爱‘梁山’、爱憎分明。《大闹忠义堂》李逵认错一场,我们改编的一段唱一下子就把人物唱活了。‘咱李逵做事太莽撞,是何人假扮梁山真宋江……’”说着,他臂膀向外一拉,长寿眉向上一挑,一丝不苟地唱了起来,瞪得圆圆的黑眼睛炯炯有神。我觉得他仿佛又和久违的李逵融成了一体。“1953年,我主演了《黑旋风李逵》,郝先生对我说:‘你可赶上了好时代!’是啊,我们党重视弘扬民族文化,现在更是如此。徽班进京200周年,那纪念活动多隆重!4大名旦的时候,也没搞过这么大的活动呀!我们怎么能不豁出命来振兴京剧呢?”
“那么,您怎么看当前京剧不景气的状况,京剧到底应该怎么办呢?”面对这位视艺术胜过生命的老人,我真有些不忍心提出这样严酷的问题。
谁知袁老满不在乎,反倒胸有成竹地回答:“京剧滑坡,有客观原因,但主要是自己质量降低了。您戏要行,就能把观众吸在剧场里,他要上厕所都会憋着不去!京剧要有出息,光喊口号不行,得有具体措施,得制定出符合京剧艺术规律的规章制度。要培养演员,也要培养观众。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他拉起了我的手,摇晃着。我略微点了点头。
也许他觉察到我的态度不够坚决,就攥紧了我的手说:“不错,京剧是面对着其他艺术的竞争,我们京剧界要把有水平、有才华的人聚集起来,生、旦、净、丑荟萃一堂,在竞争中发展创新,在竞争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说得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好像在舞台上念道白,底气还是那么足,“京剧是民族的瑰宝,不能在我们手里弄丢了。我要以书传艺,为繁荣京剧献出全部余热。”(附图片)
名人摄名人:全国政协委员、歌唱家李光羲在去年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为袁世海委员拍摄了这帧照片,今年政协会上,送给了袁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