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出版界委员提出为改革开放提供优质精神食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29
第4版(要闻)
专栏:

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出版界委员提出
为改革开放提供优质精神食粮
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记者李晓岗、窦广生)“精神产品同样面临质量问题,我认为不妨也组织一次‘文化质量万里行’”。韩树英委员的一席话,引起了参加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文艺、出版界委员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文艺出版界要为改革开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要通过改革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
当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带来生机和活力之时,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文化事业呈繁荣之势。但在繁荣的背后,这精神产品的质量问题因参差不齐而引人注目。国家新闻出版署特邀顾问王益委员说,在每年出版的八九万种图书中,重复的和质量平平的实在不少。特别是那些格调低下的宣扬封建迷信和色情的书刊仍有一定的市场。尽管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大力气在全国开展了“打非扫黄”活动,书刊文化市场有所净化,但问题远未解决。
一方面是“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另一方面“适销对路”的精神食粮却“供不应求”。在市场广阔的农村,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更显“奇货可居”。在去年拍摄的100多部国产影片中,反映农村题材的仅为5部。对此,陈荒煤委员感触颇深:“去年我在陕西调查,仅延安一个地区11个县就有1/3的农村电影放映队停止了放映活动。由于供应不足,一些海外质量低劣的录像片乘虚而入。”
劣质的文化作品为何增多?张瑞芳委员认为这与粗制滥造有着直接的关系。她说:“有的文艺作品质量低劣是与作者、演员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不够有关,不能表现和反映时代的精神和气息。有人曾拿着剧本找我拍《李双双续集》,我没同意。因为我多年没有在农村体验过生活,如果我去拍,肯定拍不好。”
唯利是图是造成书刊质量下降的又一重要原因。王益委员提醒人们注意这样一个现实:有的出版社要通过出版某种书刊来赚钱,有的小书贩要通过出售某种书刊来发财。而同时,这些书刊在部分文化素质较低的人中有市场。
陈荒煤委员则从宏观上剖析了文化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他说:一是全国文化事业管理不统一;二是文化事业投入不足,精神产品的创造缺乏经济基础;三是文化领域“左”的影响仍存在,影响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
文艺的根本出路也在于改革。几天的讨论使委员们形成了共识:必须加大文化领域的改革分量,要用改革的办法去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
陈荒煤委员认为,“二为”和“双百”方针都应当真正落到实处;要吸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搞好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宏观改革的同时,微观机制同样需要改革。张瑞芳委员说,企业在走向市场,文化团体也同样要走向文化市场。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要建立激励机制,促使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开放的一线去吸取艺术营养。要允许文艺队伍的人才流动和优化组合。
国家新闻出版署的一项改革已经出台。王益委员告诉记者,新闻出版署和财政部已联合作出决定,从今年起每年拿出1亿多元作为“发展出版基金”,用来鼓励各地出好书、卖好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