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30
第1版(要闻)
专栏:1992人大政协两会纪实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本报记者 凌志军 何加正
在农业方面,今年“两会”针对全局提出的一个新观念至为重要,这就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可以说,高产量不能高效益,这是目前中国农业种种新问题的症结,也是今后农业再上新台阶的契机。
灾年丰收带来几分轻松,但不能说农业已经过关
1991年的农业丰收为今年的“两会”带来喜悦: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收成均好于预计;水产品在丰收之后总产仍居世界第一;肉、禽、蛋、奶之类也有杰出表现……
谈及这一切,代表、委员们特别提出的一点是“灾年”的背景,如果说1990年的大丰收是因为有“老天爷”的鼎力相助,那么,1991年非涝即旱的天灾给中国的农业带来阴云,但还是获得仅次于1990年的丰收。考虑到气候的因素,这个“历史第二”的真正的价值并不次于那个“历史第一”。事实证明,中国农业的生产水平,自80年代前期的大丰收后,已实实在在地跨进了一步。
今天既已捷报频传,代表和委员们理应大大舒出一口气来,可是,大家却仍是纷纷议论,农业部门代表甚至心情有些沉重。辽宁省省长岳岐峰的一句话似可代表人们的想法,“现在远不能说农业已经过关”。
农业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代表、委员们对于今日农业形势的判断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中国的农业面临着两大压力:
其一,大自然的压力。农业的基础仍然脆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未根本扭转,产量的波动起伏仍对全局有着重大的影响,“以丰补歉”仍是稳定全局的必要措施。
其二,大市场的压力。来自吉、黑、苏、鄂、川、湘、赣等农业大省的代表,都谈到他们的国库涨,农家满,卖粮难,储粮艰。粮食徘徊时,代表、委员们呼吁增产。如今丰收了,大家的问号反而多起来:如何卖?如何储?如何流通?如何加工?……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以往的经验,在今天也是对的。但来自农业产区的代表的呼声却表明,粮食多了,心里也发慌。而事实上,如今多的并不仅是粮食,黑龙江代表邵奇惠说:“几乎所有大宗农产品,都面临卖难储艰的问题。”
然而还有更让代表关注的事。孙树祥等十位吉林代表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大丰收后,突出的问题是农业效益的下降和农民的增产不增收,而且,越是大宗农产品产地,这个问题越突出,甚至一些高产穷县、穷乡、穷村、穷户仍然存在。
丰收还伴随着另外的问题。在代表和委员们开出的帐单中,各级政府都在为丰收付出更多的补贴,丰收越大,补贴越多,成为财政的重负。
面对这种局面,江苏代表李德桃概括了一句话:“务农不香”。“不香”的原因:农业效益低。
效益的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着人心,影响的不仅是现在,更影响长远。政协委员王运华指出,农业效益下降,长此以往,将使农民和产区的积极性受挫。一些代表、委员反映,由于种粮等效益不高,已直接影响到农民再投入的积极性。抛荒现象在少数地方已再度出现。国务院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决定无疑给人以鼓舞。河北代表黄军军说,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才能稳定。但是,仅有价格的调整并不能解决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问题。
高产高效: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对新局面,代表和委员们开始重新审视农业发展的目标。普遍认为,中国农业正面临着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陈焕友代表说:“过去说抓农业,往往只是讲数量,今后,除保证产量的稳步增长之外,应更强调高产优质高效。”河北代表吕传赞说:“把生产和生产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才有创造更多效益的动力。”农业部部长刘中一则在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中国的农业将由单一追求数量转向高产与高效并举。
对于中国的农业来说,这不是一般的技术问题,它牵涉着整个农业的大战略。国务委员陈俊生在听取了吉林代表团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之后说:“这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他把实现这个战略转变的途径归纳为10个方面:合理调整结构,增优减劣;增加复种指数,深度开发;发展瓜果蔬菜;发展水产品;搞好粮食加工转化;进行深度加工;大力加强畜牧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乡镇企业。
一句话,是将农业向两个方面延伸,一是向生产的深度加工和深度开发延伸;一是由单一生产向加工、销售、农工商一条龙延伸。就是面向市场,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肖鹏委员用具体的数据证明,农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大有潜力。比如我国化肥的利用率不到40%,远低于发达国家,如能提高10个百分点,可节约化肥上千万吨。如果都采用精少量播种技术,即可减少种子粮一半以上。
新的思路已成为代表和委员的新的兴奋点。
江西代表曹金水说:“必须来一个思想大解放,转变农业上的产品经济观念。”江苏代表孙颔说:“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把农产品推到市场去。”宁夏代表胡子诚说:“要在政策上支持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摈弃“产量农业”老路,跨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境,今年“两会”上的这一系列呼声,可能成为9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再飞跃的前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