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精神爽劲头足会风实——本报记者谈政协会议采访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3-30
第2版(两会新闻)
专栏:

精神爽劲头足会风实
——本报记者谈政协会议采访印象
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降下了帷幕,采访大会的记者却心绪难平。他们沉浸在会议的热烈气氛中,纷纷叙说采访的感受——
记者何伟:在今年政协会上,人们引用、谈论最多的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的精神。委员们看上去都格外振奋。在军队特邀组,委员发言,得会前找主持人预约。一些耄耋老者抱病发言,字斟句酌。有的委员一人独写五六份提案。
这次大会是七届政协最后一次聚会。委员们绝大多数有备而来,有感而发。大会进入尾声,发言更为踊跃。3月28日,按议程,大会发言已经结束,一些委员仍要求发言。结果,临时更改议程,破了闭幕式不安排大会发言的老规矩。
记者张国成:会议前夕,委员们刚刚学习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情绪很高。出席本次会议的委员数,是近几年最多的。在讨论会上,委员们发言踊跃,纷纷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献计献策。很多委员在会前就准备好了大会发言稿和提案。据了解,上次民主党派委员提交的许多提案都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有的已付诸实施。参加这次会议采访使我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在不断地成熟、完善。
记者张善菊:大会开幕那天,82岁的民革新疆副主委陈方伯委员由夫人搀扶,提前一个多小时进入会场,成为第一位走进会场的委员。我问:“为什么来得这么早?”他说,今年我心情非常舒畅。虽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而我们依然昂首东方。我们新疆的农牧业也迎来了第14个丰收年。在这些天的采访中,许多委员表述了同样的喜悦心情。
记者李战吉:我单独采访的数十名委员,无一不欢迎记者。有几次,我夜间10点以后采访委员,他们仍然满面笑容侃侃而谈。不少委员主动约我采访。委员们为什么乐于见我这个陌生的记者?他们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方向,心里痛快,想借报纸一角把感想传给全国人民,为各行各业抓住有利时机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鼓上一把劲儿。
记者胡跃平:我这个驻省记者偏居一隅,同全国政协委员接触不多。这些天,天天和政协委员打交道,他们参政议政水平之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那种为国为民不辞辛劳的精神,更令我敬佩。就说云贵川三省的政协主席吧。会前,他们率部分政协委员视察西南铁路状况,行程3000公里。3月中旬,又风尘仆仆赶到北京开会。视察结果使他们坐卧不安。在会议期间,他们利用晚上时间写报告、理提案,结果一份由83名委员签名的《掀起西南铁路建设第二个新高潮》的提案提交到本次大会,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记者余清楚:我也有同感。尽管许多政协委员身兼要职,公务繁忙,但在讨论时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何振梁委员是个大忙人,听说别人要与他商谈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之事,他便放弃了午休时间。有的所学专业与水电毫不搭界的委员,认真研究,成了研究三峡工程的“业余专家”。
记者曹瑞天:今年的政协会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会期短,节奏快,但内容很丰富。大会时间短不说,就是许多小组会也对发言时间作了限制。大家没那么多的客套、讲究,直来直去,再就是发言者大都有充分准备,发言中的信息量较大。
记者李宏伟:这次政协会务实的特点,还表现在简报上。我要了解会议进程,寻找报道线索,简报帮了很大的忙。原因是今年的简报编得短而精,有内容。
记者王谨:自从1988年政协换届以来,我连续参加了五次“两会”的报道。回顾一下,我感到政协工作年年有进展,年年有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