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兴国无处不山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1
第8版(副刊)
专栏:

兴国无处不山歌
韩雨 余清楚
“哎呀嘞——潋江流水波连波,兴国老俵爱唱歌……”早春二月,我们踏上兴国红土地,不时能听到这高亢、激昂的山歌声。当年,兴国人民高唱山歌,创造了苏区的“第一等工作”,如今,兴国人民又以火样的热情,为山歌赋予新的生命和内容。
“你唱山歌?来和,兴国山歌有咁多……”在兴国,几乎人人都爱听山歌,人人都能信口唱几句山歌。其生命力如此之强,历久不衰,是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兴国山歌能在苏区文艺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在于它为支援革命战争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苏区人民用山歌歌颂革命,歌唱新生活,表达新思想。兴国山歌和革命息息相通,血肉相连,犹如一部浩瀚的革命史诗。
革命山歌哺育出一批革命山歌手。曾被称为苏区“山歌大王”的曾子贞,把战争和山歌融合在一起,用一支支山歌,拨动人们的心弦,鼓舞人们参军扩红,奋勇杀敌。在莲塘战役中,她带着山歌队支前鼓动。毛泽东同志听到她那高亢而清脆的歌声,连声称赞,并嘱咐陈毅同志,让山歌队到各个前沿阵地去唱。如今,曾子贞已九十高龄,最近抱病卧床,她仍旧哼着兴国山歌,用歌声去战胜病魔。
被称为幸福歌手的刘承达,在古稀之年依然活跃在兴国的山乡。这位苏区的儿童团员,当年就是一个小歌手。解放后,他心中的激情迸发成一首首心底的歌。他的歌喉宏亮圆润,歌才敏捷而随口成歌。
我们探寻兴国山歌的新发展,来到县山歌剧团。简朴的院内舞姿婀娜,山歌悠扬。剧团创作组的老罗和小江告诉我们: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精神文明,县里于1986年把原“兴国赣剧团”改为山歌剧团。五年来共演出山歌戏408场,观众达22万余人。还先后举行了三届“重阳山歌会”。那是九月菊黄醉山歌的盛会。潋江河畔披红挂彩,红军桥头山歌飞扬。对花、盘歌、锁歌、绣褡裢、藤缠树、丢观音……色彩纷呈、歌峰迭起。参赛歌手达300多人,听众数万人次。山歌创作也成果丰硕,已挖掘、整理山歌资料120多万字,创办了《兴国山歌》小报,编印了《山歌乡土教材》、《兴国山歌选》等。全县已有业余剧团12个,山歌演唱队22个,每年演出四百多场次。还有遍布全县的各乡镇文化站、文化室、文化个体户等,基本形成了城乡文化活动网络,使兴国山歌日趋光大繁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