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教育改革二人谈——打好第一根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3
第2版(两会新闻)
专栏:

教育改革二人谈——
打好第一根柱
本报记者王咏赋
围绕深化教育改革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两位人大代表:一位曾任教育界高层领导,另一位是深山沟里的小学校长。他们互不相识,看法却十分一致。
建大厦没有好基础不行
杨海波(安徽代表,全国人大常委,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经过13年的改革,我国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都得到加强。但目前仍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教育同经济建设结合得还不大紧密。特别是基础教育,未能摆脱升学教育的影响,实际上成了应试教育。这个问题,城市有,农村也有。
陈泉源(福建代表,武夷山市樟村小学校长):升学教育,导致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农民重视教育,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农民又最讲实际,如果他们的子弟未能考入大中专院校而回到农业生产中,对生产技能一窍不通,就会感到失望。这些年农村出现学生辍学现象,一个原因就在这里。
杨海波: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座大厦,教育是基础,是第一根桩,非打牢不可。要把单纯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
变“独木桥”为“立交桥”
陈泉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建议,在初中甚至更早一些,就应对学生实行分流,对成绩中下等的学生进行文化课和劳动技能课并重的教育,让他们掌握一定本领,将来不升学也能大显身手。
杨海波:我赞成把升学教育与劳动技能教育统一起来。这项改革目前正在进行,其措施包括在小学增加劳动技能课、初中增加职业教育内容、高中开办职业教育班等。这等于把“独木桥”变成了“立交桥”,有利于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农科教结合意义深远
陈泉源:李鹏总理提出“要推动农科教的结合”,意义深远。山里的农民说:“500斤产量靠勤劳,600斤产量靠化肥,800斤产量靠科技”。推广科技成果要靠人才,基础教育就应该培养人才。
杨海波:农科教结合是一大创举,符合中国国情。毫不夸张地说,这可能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生产力的第二次解放。现在措施已经有了,关键是转变观念,狠抓落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