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他们这样“深化”——江阴棉纺织厂、江阴印染厂改革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3
第3版(经济)
专栏:

他们这样“深化”
——江阴棉纺织厂、江阴印染厂改革记事
费伟伟 刘川
用“山穷水尽”四个字形容1988年以前的江苏江阴棉纺织厂、江阴印染厂,大概算不得夸张。那时两个厂都掉到了“谷底”:一家被纺织工业部亮了“红牌”——停产改造,一家连企业六项基础管理也验收不了。从1988年起,这两个厂对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进行了改革。仅仅4年多时间,现在两个厂利税均已逾千万元,一跃成为江阴市的主要利税大户。
未雨绸缪
“我们推出的优化劳动组合等4项改革措施,可以说是在群众的催促下实施的。”快人快语的江阴棉纺织厂厂长朱玉兴这样说。
他说,我们厂每项改革措施出台,舆论工作起码搞3个月,逢会必讲,我呢,是逢人必讲。我觉得饭桌上最容易和职工接近,每天早饭都到厂里吃,见谁都讲这件事,用工人的话说,听得耳朵里出老茧啦。另外一手,就是每项动作都是职代会反复讨论举了手的,职工眼看着职代会通过的事,迟早要搞,早搞早踏实,所以反过来催我们,实施起来震荡自然大大减小。
早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草拟方案之际,两个厂就开始为安置组合后富余人员作积极准备,筹划发展第三产业。棉纺织厂先后办起7个第三产业经济实体,印染厂先后办起8家,为劳动人事制度的顺利改革创造了条件。
这种“未雨绸缪”的精神一直贯穿他们各项改革的全过程。印染厂在精简调整机构时,部门组合确定后,并不马上公布,而是由厂领导和政工干部先与未被组合的人员通气,并向他们推荐去向,有了着落办好调动手续再予公布。搞职工优化组合也同样如此,事先排队摸底,富余人员的安置有了数,再宣布组合结果,使矛盾大大缓和。
在江阴棉纺织厂,1988年以来,先后有上百名干部、工人在优化劳动组合中落聘,然而没有发生一起上访告状、找厂长的事。
先搬“铁交椅”
江阴棉纺织厂的破“三铁”,起篇于精简机构、压缩干部编制:原来18个行政科室精简为8个,定岗定编,干部总数从272名减到216名,精简20.6%;
江阴印染厂的改革同样先指向干部制度,原15个科室调整为4部3科,厂部科室中层干部由59人压缩到43人,精简27%;科室一般干部由125人压缩到97人,精简22%。
为什么两个厂如此不约而同呢?
江阴印染厂厂长查振祥对记者说,以往有些改革,总是先从基层开始,而长期以来“一朝为官,终身受禄”的干部制度,却不能碰。只有率先改革干部制度,给职工做出榜样,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先领导干部,后普通职工;先机关科室,后车间班组,两个厂都“动真的”了。在印染厂,11名中层干部被聘为一般干部,3名一般干部提升为中层干部。棉纺织厂一名技术员和一名机修工中标当上值班长后,把工人和机台分为两个百人大班,开展劳动竞赛,一个月下来就达到了计划用6个月时间达到的竞选指标。
1991年,江阴棉纺织厂再度对行政科室精简1/3的干部,一个4180名职工的大厂,行政科室人员由142名又减少到99名。在江阴印染厂,厂部每年两次根据“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聘用干部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考评,优者升,劣者降。
先从“锅边边”破起
有些厂“正式工躺着,合同工坐着,临时工干着”,而在江阴棉纺织厂和印染厂,许多苦、脏、累,以前只有临时工才干的活,现在全都是正式工在干,并且争着干,原因很简单:挣钱多。
“是不是你们已经打破了‘铁工资’?”记者问朱玉兴厂长。
“‘铁工资’虽是‘大锅饭’,但毕竟是‘铁’的,打破它不容易。我们的做法是先从‘锅边边’破起——改革奖金发放办法。”一、取消年终奖、半年度奖和其他一次性奖。因为这种“大锅饭”的分配办法非但没有激励作用,反而助长职工的攀比心理,取消后改为逐月结合经济责任制考核。二、对全勤奖采取累进计算,一个季度循环一次。比如高温季节的全勤奖,一线工人一季90元,采用第一个月15元,第二个月30元,第3个月45元的办法,连续3月全勤得全奖,中间缺一个月即从头开始。三、拉开奖金分配档次,向一线、经营和科技人员倾斜。从去年开始,这个厂保全保养工的分配,已从“锅边边”破向“锅底”:近1/5的保全保养工开始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