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6阅读
  • 0回复

意大利经济面临统一大市场考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3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意大利经济面临统一大市场考验
本报记者 史克栋
1993年1月1日,按计划欧共体将进入统一大市场。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不久前致函意大利政府总理,提醒意大利在把欧共体法令转为本国法令方面行动迟缓,如不改变这一状况,意大利就有可能被抛在欧共体统一大市场之外。意大利经济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意大利是1957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时《罗马条约》的6个缔约国之一,几十年来一直积极主张并促进欧洲经济和政治的联合。但是,由于意大利立法程序复杂,议会相当拖拉,加之行政机关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严重,因此,转化法令行动迟缓。今年1月底,意大利议会“突击”通过一批欧共体法令,把应该转化的156项转化了110项,占72.9%,在欧共体12国中居第4位,次于丹麦、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外长德米凯利斯表示,1993年1月以前完成法令转化“不成问题”,但他承认,欧洲一体化道路对意大利来说是“艰难的”。
意大利政府欧共体政策部官员认为,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实现,从整体来看,通过综合利用12国的能源、交通、通讯、技术等条件,有利于提高欧共体成员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对意大利来讲,可以促进国内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公共部门提高效益,有利于控制国家财政赤字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是,由于意大利经济中长期存在高通膨率和庞大的公共财政赤字及国债,统一大市场有可能给意大利带来外国企业的侵入和国内资本的外流。
高通膨率是意大利经济的痼疾,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曾为两位数,甚至超过20%,后经汇率、货币、工资、财政预算等方面的政策调整,通膨率逐渐下降,但1991年仍为6.4%,系西方主要国家中通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经济学家们认为,劳动成本高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差等是其主要国内因素。
庞大的公共财政赤字和国债是意大利经济的又一痼疾。近几年来,意大利政府虽然采取了增收节支的一些措施,但收效不大,财政赤字继续膨胀,1991年达148万亿里拉(约1250里拉合1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1%左右。意大利国债累累,已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02.75%。
为了能顺利地进入欧洲统一大市场,意政府已逐步采取了一些经济措施,一些国营企业将实行股份制,希望能减少国家财政负担,提高生产效益。意政府还将对国家经营的交通运输、通讯、电力等部门进行改革,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经济专家根据意大利今年头两个月财政状况发展趋势估计,今年意大利的通膨率将仍然超过5%,财政赤字也不可能实现原定127.8万亿里拉的目标,而要达到近160万亿里拉。意大利要按时进入欧洲统一大市场,进而实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有关加入欧洲经货联盟的条件,仍需作出巨大的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