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打开“万花筒”的钥匙——记青年广告工作者孙有为和《广告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08
第2版(经济)
专栏:

打开“万花筒”的钥匙
——记青年广告工作者孙有为和《广告世界》
本报记者 李林
直接从事广告业务实践的人,写出的广告书也许是更能吸引读者的。
一套70万字的《广告世界》系列丛书,自去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后,受到了各方关注。研究广告的专家称它填补了中国广告学的空白;常作广告却对广告学知之不多的企业界人士,看过这套书,对“万花筒”般的广告世界多了几分了解。
《广告世界》是一套三册丛书,包括《广告学》、《国际广告》、《整体广告策划》。作者孙有为在中国国际广告公司主管国际广告业务。10年前,他由铁路公安警察改行干起了广告。那时,人们对广告还很陌生,为了完成拉广告的任务,他在东北冰天雪地里跑了100多个厂家,吃“闭门羹”是常事。但他心里明白,经营商品离开广告支持,无异于“在夜幕中向情人暗送秋波”。1986年从事国际广告业务工作以后,他多次率团赴欧、美、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国外广告专家交流、探讨,多次完成了为国内外贸公司策划在国外促销的任务。
“孙有为,你是怎么想起要写书的呢?”
“你知道国外一些人怎样评价我们的广告吗?‘有些广告刊播时不知是给谁看的’;‘食品、化妆品广告登在了机械、建筑等等专业刊物上’……我听了这些议论,好像受了刺激!”
“在国外,看着我们国家的精品因广告和包装跟不上,被堆放在货架角落里廉价处理时,那感觉,嗨,没法说!外国人认名牌。国内名牌要成为国际名牌,就离不开国际广告。”我国对外广告宣传费每年已达8000万美元左右,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不能适应竞争需要。作为“广告人”,怎能不焦急!
“中国广告业近10年发展速度惊人,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广告理论研究还很薄弱,人才短缺难求;源于西方的现代广告理论不适用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广告业的需要,探索出适合国情的广告学理论已成为燃眉之急。”
没有资料,他四处求人去寻,出国在外一有空闲便去买书,什么语言版本都要。时间紧,开夜车也得干。最忙时,每晚写作4个小时,怕耽误第二天上班,常抱着闹钟睡觉;夏天有时脚踩着凉水盆写作。一干就是4年。
《广告世界》的诞生,既吸取了国内外广告界前辈的研究成果,也凝聚了孙有为的实践结晶和新的见解,反映了中国广告业10年中的发展。
孙有为提出,广告活动具有市场运行规律,广告自身具有商品特性,从而得出广告活动是一个市场过程的结论。这个理论成为《广告世界》一书的一个独特见解。它有利于探索广告活动的价值实现规律,是处理广告主与广告公司,广告公司与广告媒介的关系的理论依据。
在孙有为看来,不计效果“一锤子买卖”的广告,现在厂家已不爱做,好的“广告人”也最忌讳这种广告。这说明,整体广告策划的好坏,成为广告成败的关键。他在《整体广告策划》一书中,结合实例,介绍了整体广告策划的方法和技巧。
耕耘是艰辛的,也带来了收获。最近孙有为作为访问学者应邀赴美。他说:“为了提高广告理论水平,我要继续写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