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0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赵忠贤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低温物理学家。1941年1月生。辽宁新民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低温物理专业,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该所研究员。在研究第Ⅱ类超导体的磁通流动时,曾发现从非线性区到线性区过渡时,其转变点的电流值与临界电流呈线性关系。1979年在研究Chevrel相超导电性时,总结出超导临界温度与半径的经验规律,预言EuMo6S8有较高的超导转变温度,后被国外学者所证实;1981年与人合作,观察到高速淬火Ag-Ge合金在极低温度下的超导性,其结构与时效过程有关,并指明其超导性可能来源于弥散分布在固溶体中的某些颗粒或细丝;1983年在研究非晶态Cu-Zr及Ni-Zr合金的超导电性与临界电流问题时,观察到了峰值效应和负磁阻现象,并以边缘效应进行了解释;1983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费米子超导性,1986年底在Sr-La-Cu-O系统中观察到超导起始转变温度为48.6K的结果,为当时最高超导迹象。1987年,他参加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这一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陈嘉庚物质科学奖,他本人也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赵玉芬
女,化学部学部委员。有机化学家。1948年12月生。1971年毕业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化学系,1975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79年回大陆,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工作,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有机磷化学,发展新颖的方法合成磷化合物近300多种。她最先实现的“磷酰氨基分子内傅氏反应”及“有机磷化物亲电诱导环化反应蹭体跟踪监测”等实验方法已为国外许多学者采用。在阐明磷元素在生命化学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中,通过N-磷酰化氨基酸及其肽衍生物的研究,发现了N-磷酰氨基酸及肽的化学特性——自身催化功能,即磷上酯交换、磷酰基转位及自身长大现象,针对这种磷酰基为中心的有机协同反应在核酸、蛋白和糖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磷是生命化学过程的调控中心”的新观点。同时,在用多种波谱研究反应机理、结构测定、构象分析方面皆有独到的创新之处。
方守贤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加速器理论及加速器工程学家。1932年10月生。上海市人。1955年上海复旦大学毕业。1957至1960年在苏联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曾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1962—1964年首先发现当时国际上提出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中由于自由振荡而引起的不等时性,指出当时这类加速器设计由于没有考虑到这一效应而导致的错误。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计和建造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对撞机目前处于同一能区的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国际领先地位,其亮度为美国的正、负电子对撞机SPEAR的亮度的4倍多。参加了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新型强流反质子累积贮存环的设计工作。
范海福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晶体学家。1933年8月生。广东省广州市人。1956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该所研究员。60年代独立选定了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晶体结构分析作为研究方向,主持测定了在我国发现的新天然氨基酸——南瓜子氨基酸和使君子氨基酸的晶体结构,并开展了针对天然有机物晶体结构分析的直接法研究,提出将当时尚处于孤立状态的直接法同重原子法、异常散射法以及同晶型置换法相结合的原理。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在此基础上主持完成了“直接法处理晶体结构分析中的赝对称性问题”的研究,发展出一套理论和应用技术。80年代合作主持开展了用直接法处理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研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和实用算法,完成了系统的模拟计算试验,并成功地处理了一张实验电子显微像,提高了分辨率,改善了图像的质量;主持开展了直接法用于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的试验,获得了国际上迄今最佳的试验结果;主持建立了多维空间中的直接法并用于测定非公度调制结构和准晶结构,显示出比其他现有方法明显的优越性;主持编写了晶体结构分析直接法计算机程序系统“SAPI”,是目前国际上主要的通用直接法程序系统之一。(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