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拉兹”再次向我们走来——印度电影回顾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4
第8版(副刊)
专栏:

“拉兹”再次向我们走来
——印度电影回顾展
向边
50年代和70年代末,一部叫做《流浪者》的印度电影曾风靡中国影坛。一时,“到处流浪,到处流浪”的歌声传唱在大街小巷,
“拉兹”成了妇幼皆知的人物。
“拉兹”本名拉杰·卡普尔,是印度无人不知的电影艺术家和制片人。其一生创作颇丰,但中国观众只知道《流浪者》。似乎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拉兹”的儿子、女儿近日携带“拉兹”的12部影片来到中国,通过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的印度电影回顾展,与热爱他的中国观众见面。
幸运的电影王国
1913年“印度电影之父”巴尔吉拍出了第一部印度故事片,文明古国印度有了自己的电影。印度电影经过80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传统,产生了一批像《两亩地》那样深刻揭示社会现实的优秀影片。长期以来,大量的印度影片沿袭着糅歌舞于一体的表现手法,这已成了一种模式。然而,它们在印度以及广大阿拉伯地区,得到了一代代观众的认同。在眼下电视、录像冲击全球电影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印度也就成了最幸运的电影王国。
早在70年代,印度就已执世界各国电影产量之牛耳。现在印度有60家电影制片厂、25万电影从业人员,每年耗资20多亿美元,生产出900多部影片。这个数字相当于我国电影年产量的8倍,是老牌电影帝国好莱坞的4倍有余。印度驻华使馆的钱伟伦先生介绍说,如今在印度每天平均都有2000万人次的观众走进电影院。电视台周末、周日的主要节目也必然是播放印度电影。印度有影院11000家,据说还得增加15000家新影院,才能满足全国各地观众的需求。
印度“卓别林”
1924年出世的拉杰·卡普尔,生长在一个演员家庭。他24岁导演第一部影片《火》时,已当了多年场记、副导演,并主演了8部影片。他执导的第二部影片《雨》,同样讲的是年轻人纯洁的爱情。这部影片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收入,从而使他有资本于1950年在孟买郊区建起了自己的规模宏大的制片厂。这个制片厂的处女作,便是蜚声世界影坛的《流浪者》。拉杰·卡普尔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以及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塑造出的“拉兹”,为他带来了
“印度卓别林”的称誉。
继《流浪者》之后,拉杰·卡普尔在左翼艺术家阿巴斯的影响下,又接连拍了几部以下层人民为题的“拉兹”影片——《擦鞋童》、《贼先生》,和获得1957年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在夜幕下》。“我们的人民是谦和、善良的一群,他们不辞辛苦买票来到电影院……别愚弄他们,他们可能不比影评人聪明,但他们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来——他们想要获得娱乐。”拉杰·卡普尔如此说。拉杰·卡普尔的心紧贴时代,紧贴劳苦大众。他在艺术和社会现实之间寻找道路,将一个艺术家的同情献给了社会最底层的贫民,他也因此取得了自己一生中最辉煌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影坛上创造出了印度“流浪者”的不朽形象。
1988年,拉杰·卡普尔逝世。他的儿子、卡普尔家族的继承者们接着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汉娜》。
这些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已举办了14届外国影片回顾展,但专门展映个人作品,这还是首次。在这届于3月30日开始的印度电影回顾展期间,代表拉杰·卡普尔不同时期的12部影片,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巡回展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