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让大多数人喜欢我的音乐”——记理查德·克莱德曼访华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4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让大多数人喜欢我的音乐”
——记理查德·克莱德曼访华演出
章念生
3月29日晚。首都体育馆前万头攒动,人群如潮。
18000双眼睛聚焦在演出舞台,似要将它熔化,那热望、那企盼……
灯光骤亮,前奏声起。聚光灯照出理查德·克莱德曼的身影。霎时,掌声、欢呼声、电乐声交汇成一首绝妙的欢迎曲。琴键轻触,串串音符似涓涓泉流缓缓涌出,化作春风轻轻叩开人们的心扉。两首曲罢,克莱德曼欠身起立,走向麦克风,用中文说:“你们好!非常高兴见到你们!”掌声雷动。“钢琴王子”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立时缩短。《献给艾德琳的诗》、《秋日私语》、《思乡曲》、《献给母亲》……一首首乐曲从克莱德曼的指缝间飞出,或激越高亢,或欢快平和,似喃喃絮语,如泣泣倾诉,将人们邀入奇妙的音乐国度。脍炙人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经克莱德曼用钢琴演奏,以电声乐点缀,别具一格,华丽而不失典雅。当最后一个音符戛然而止,这位金发碧眼、俊美灵秀的法国钢琴大师徐徐走下舞台时,18000名观众不约而同,齐身起立,频频向他挥手致意,依依惜别。
15年前,克莱德曼还在饭店里、舞池旁为歌手伴奏。那时,他或许想象不到今夜这种壮观的场面。“我那时确实不想当明星,只是高兴和大家在一起,做个合奏的乐师罢了。我从未梦想过要当钢琴独奏艺术家。”
谁知一曲《献给艾德琳的诗》,使他一夜之间成了超级明星。此后,从维也纳大歌剧院到纽约卡内基大厅,从伦敦皇家阿尔伯特剧院到东京能容纳4万观众的后乐园棒球馆,又从哥本哈根梯佛里剧院到上海的万人体育馆……他的足迹踏遍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万观众为他优雅华美的乐曲流连忘返,6000万张唱片的持有者为他朴实悠扬的旋律如痴如醉。一位德国记者如是写:“自贝多芬以后,克莱德曼无疑是世界上为钢琴的大众化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1953年出生于钢琴教师家庭,5岁习琴,6岁时指法纯熟流畅,12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6岁获学院第一名,当时展现在克莱德曼面前的是一条古典钢琴家的辉煌之路。但他却立志“做一点不同凡响的事情”,自己组织了一支摇摆舞乐队。此后,曾为购置乐器而食不果腹,曾因生活窘迫而当过银行小职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让大多数人喜欢我的音乐,喜欢的人越多越好。”果不其然,他的钢琴曲在全世界刮起了一股旋风。
听过克莱德曼钢琴曲的人都说,他的乐曲通俗易懂,简洁流畅,只要对音乐有一丝爱好,都能感受到那琴声里的祥和亲切,就像一首首寓意浅显的诗,一幅幅一目了然的画。当人们为倾听古典音乐无人指点迷津而苦恼,为摇滚乐的震耳欲聋而惊惑的时候,克莱德曼的琴声似一阵久旱甘霖润泽了他们的心田,使他们忆起了秀丽的自然、浪漫的爱情、温馨的生活。
3月27日下午,他从香港飞抵北京,一下飞机即被热心者所围,请他签字,他一一应允。即便在海关入境时,他也要在拥挤的人群里为工作人员签名留念,平易近人的作风令人难忘。28日中午在贵宾楼饭店紫金厅的记者招待会上,连续不断的闪光灯构成的耀眼光芒罩裹住他曾达15分钟之久,炽热的强光炙得他不断冒汗,双目难以睁开,他却始终面带微笑,以平和的语调耐心回答记者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不时伴以手势,恨不能撇开翻译直接与大家交流,言语之间,绝口不提自己的业绩,谦和豁达之风卓然可见。他每天都打长途电话回家,向妻子克里丝蒂娜问安,向他18岁的女儿和9岁的儿子问好。
人们在喜欢克莱德曼的乐曲的同时,是否也喜欢他的这些风度?
(附图片)
看,的微笑和他的钢琴曲一样迷人。理查德·克莱德曼给中国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徐烨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