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王启明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光电子学家。1933年7月生。福建晋江人。1956年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该所研究员,所长。最早参与筹建全国半导体测试基地,建立了一系列材料测试系统,如低温、变温HALL系数和电导率测试系统,光磁电相位滞后法测试少数载流子短寿命测试系统和光荧光谱测试系统等。自1963年开始致力于半导体光电子学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重点攻关,在国内首先研制成连续激射的室温半导体激光器,先后使短波长和长波长激光器寿命在国内最先突破10万小时,达到实用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六五”科技攻关奖。在器件的测试分析中,发现了双异质结构激光器中出现反常自脉动,正向负阴开关和记忆开关等现象,提出了双光丝Q开关机制,界面态载流子陷落存贮机制以及自掺杂反向击穿机制等,为深入研究上述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创造性地开展器件物理研究,研制成功量子阱激光器、调制器和光双稳开关器件,为发展光信息处理、光开关、光交换技术以及新一代光电子器件做出了贡献,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蒋锡夔
化学部学部委员。有机化学家。生于1926年9月。回族。江苏江宁人。194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毕业,获特等荣誉学士。1952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化学系获化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根据机理设想证实了全氟或多氟烯烃能与SO3反应生成β—磺内酯,发明了一个有用的有机反应。同年底回国后领导了多种氟橡胶、氟塑料的科研工作,为军工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1978年创建了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从事纯基础研究,在自由基化学和单电子转移、有机氟、反应机理及新型反应、微环境及溶剂效应方面的工作全部达到国际水平。在疏水亲脂相互作用及分子的簇集和自卷方面的工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曾获国家发明奖、国防科委二等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阎隆飞
生物学部学部委员。植物生物化学家。1921年11月生。北京市人。1945年西北大学生物系毕业。1949年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50年起在北京农业大学工作至今,现任该校教授,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主任。1947年在植物叶绿体中首次发现碳酸酐酶的存在。1963年首次发现高等植物中收缩蛋白(肌动球蛋白)的存在,得到国外同行公认,被广泛引用。1980年后证明线粒体、花粉、卷须中普遍存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相互作用是植物细胞运动的动力;并在叶细胞质膜上首次证明膜骨架主要成分Spectrin、肌动蛋白的存在,表明植物细胞亦存在膜骨架结构。他还从高粱叶绿体中分离、克隆了psaA、psbD基因,在国内首次将psbD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经农业部委托北京大学组织了鉴定。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娄成后先生为主),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谢毓元
化学部学部委员。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家。1924年4月生。江苏苏州人。1949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1961年在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曾在血吸虫病药物、金属中毒解毒药物、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震颤麻痹症药物等领域合成了大量实验药物,从中发现了一些优良效果的新药。60年代成功地全合成绝对构型与天然产物全同的降压生物碱莲芯碱及抗生素灰黄霉素,在当时是国内较早合成有复杂化学结构的天然产物的成果。后期工作以新螯合剂合成研究为主,在多个系列的新型化合物中,找出“喹胺酸”对钚、钍、锆等放射核素有促排作用,均超过国外报道的药物效用,并正扩大螯合剂在医药上的应用范围,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多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卫生部及国防科委奖。
苗永瑞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天体测量及时间频率专家。一九三○年十二月生。山东济南人。一九五一年齐鲁大学天算系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名誉台长。长期从事测量学和时间与频率的研究,是我国授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具体领导建成我国长波授时台,把我国的授时精度提高了一千倍。使授时工作步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为此获一九八六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九八七年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先后发表了三十余篇论文。一九八四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