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哲人归大夜 千古传圭璋——忆良师益友程子华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5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哲人归大夜 千古传圭璋
——忆良师益友程子华同志
旷伏兆
程子华同志逝世一年多了,但直到今天,我还常常难以置信,总觉得他不过是像往常一样,出门去参加党的会议,或到基层去搞调查研究,手把手地帮助年轻干部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去了。
我随子华同志工作几十年,他不仅是我的老首长,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与子华同志相识,是在1937年。太原失守前,我随周恩来副主席到了汾阳,正巧子华同志从前线到周副主席这儿来汇报工作。周副主席说:“来,子华,我介绍一个干部给你……旷伏兆,红六军团的团政委……”子华同志高高的个子,慈眉善目,削瘦而精干,穿着同我们普通指战员完全一样的服装。
通过简单的交谈,我发现子华精明强干,头脑敏锐,而且平易近人,毫不居功自傲,对同志十分谦虚诚恳,宽厚大度。
当时,党中央为了建立和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特别派山西籍的程子华同志到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担任党团书记兼武装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他派我到山西省方山县去担任第一任县委书记,并不无幽默地对我说:“你的公开身份是‘牺盟特派员’,不过目前还只是‘空军司令’,因为全县下面一个党员都没有。”他还关切地嘱咐我:“你是江西老表,说话有口音,特别要注意安全,要依靠群众掩护自己。”从此,我就较长时间地在子华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了。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我去方山工作前,他亲自教我用小米汤和碘酒写“秘密信”的情景。有时他带我们徒步行军,途中累了,大家就在山脚下的小河边一道洗脸、洗脚,然后坐在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一边休息吸烟,一边畅谈革命理想和现实斗争。
子华同志的革命原则性极强,“战动会”武装部的组织训练科长是一名老同志,对革命作出过突出贡献,但由于作风不够检点,在一次宿营时违犯了群众纪律。我在子华同志处汇报工作时,正遇到这位科长要找子华同志检讨错误。子华同志请他坐下后,严肃地批评道:“你身为老同志,做出这等事,严重损坏了我军纪律,给共产党和八路军丢人……”事后,子华同志专门交代党支部召开会议,对这位科长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批评和教育。
子华同志不仅对下级是这样,对高级领导干部和自己的亲属,也同样严格要求,不徇私情。子华的一个曾在国民党部队混过差使的舅舅,听说外甥当了大官,便到他这来找出路。子华想,愿意到共产党这边来,总还是好事吧,便接待了他。但子华晓得舅舅来自旧的营垒,不可避免地会沾染一些不良习惯,便交代机关的同志对自己的舅舅要严格要求,注意观察,有什么情况及时报告。此人到革命阵营后没有彻底改掉抽大烟和玩女人等恶习,有人及时报告给子华同志。子华表扬了那位同志坚持原则的革命精神,然后痛斥了亲舅舅,并且发放路费把他送回了老家。
抗日战争初期,冀中人民武装力量大都是旧军队和农民部队改编成的。党中央、毛主席为了加强和整训这支武装力量,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决定派程子华同志担任冀中三纵队和军区政治委员,并从延安带去一批红军老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干部,我是其中之一。子华同志在冀中极为艰苦的情况下,领导了部队整顿工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坚持了平原游击战争,领导冀中军民粉碎了日寇的“五一”大扫荡,巩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他创建和倡导的冀中地道战,威震敌胆,闻名世界,为平原游击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44年,总政治部曾赞誉“冀中在人民武装的建设上,在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之开展上,曾经获得了伟大的建树,成为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模范……成为敌后平原抗日斗争的一面光荣旗帜。”
子华同志在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一贯重视调查研究,作风深入细致,朴实无华,善于解剖麻雀,总结经验;对工作尽心尽职,兢兢业业,极端负责,一丝不苟。他在生活上艰苦朴素,衣食住行都与一般干部没有什么差别,转到地方工作后,我经常见到他穿的是一身旧得发白的涤卡中山装,令人感到可亲可近。
50年代末,地质部的地质石油勘探队最早发现了大庆油田。1960年,中央批准石油部在大庆会战。这期间,我在地质部工作。当时地质部有些干部有点想法,舍不得丢掉这个任务。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子华同志,便亲自做思想工作,使大家很快把在松辽平原上完成了勘探任务的队伍,转移到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的冲击平原上去了。子华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都认为:“华北地区搞出大油田,战略意义比大庆油田更大。”
那几年,我们国家正遇到暂时的却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困难,由于粮食和副食短缺,职工们只好米汤粥瓜菜代,常常是刚吃了上顿就盼吃下顿。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时,职工一吃饭,老百姓就围了上来,有时甚至见到职工吃完一个窝窝头,就伸手把另一个抢了过去。
子华同志听我汇报了这些情况,一方面感到深深的苦楚,对农民群众的不幸境遇深表同情,另一方面更要我们注意教育职工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同时还想方设法帮我们请国务院和有关方面给一线职工调拨必要的粮食。在子华同志的关怀下,几十辆大卡车运了一个多月,将一批粮食和副食调拨到黄骅县的群众手中和会战工地上。这在当时真可谓是“雪中送炭”啊!
子华同志还常对我讲,我们不是专家,搞经济建设,要想取得发言权,就得钻进去深入学习,并走群众路线;我们在部队都是长期做政治工作的,现在要发挥政治工作的威力。他支持我在会战现场先后召开了三次大会,把全国的地质专家和野外勘探队的队长都请来,请大家把手头的资料全部提供出来,集体进行分析论证,制订方案……勘探华北石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每一份也都注入了子华同志的心血。
子华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西南三线“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的指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统一规划,综合平衡,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发动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艰苦创业,建设了一批以攀枝花钢铁基地为重点的厂矿和军工企业。那时,子华同志带领我和国务院其它工作部门的七名副部长,在三线工地上,栉风沐雨,昼夜兼程,跑遍了西南的山山水水……
“文革”中,子华同志受到极左路线的残酷打击迫害,被错误地长期关押,但他立场坚定,毫不动摇,与林彪、“四人帮”一伙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在浩劫中幸存,并在狱中以坚强的毅力学习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克服双手严重残疾、生活难以自理、没有任何资料等困难,写出了长达万言的《关于西南三线建设的情况总结》,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
子华同志先我们而去了。我没料到他会走得这么早,如此急。他去世后,我的心情一直很悲痛,也顾不得回忆子华同志更多的过去,这里记述的只是子华同志几件普普通通的小事,以寄托我对他的哀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