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走向兴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6
第8版(副刊)
专栏:

走向兴盛
吴越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创作应该说仍没有摆脱困境,仍处于低谷期,不要以为有几部影片在国外获了奖,又出了几部上座率较高的片子就万事大吉,以为电影事业一片红火,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
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大家都该注意到了:“文革”结束后这十几年来,电影创作的阶段性十分明显。先是拍伤痕文学的片子,之后拍侦破片的、武功片的接二连三。要上场各派武林高手就一起登台,连要丢失文物都是大家一起丢失。创作的重心总是由一个热点转移到另一个热点,直到近两年拍的历史片和领袖片仍落此窠臼,在很短时间内《开国大典》、《巍巍昆仑》、《大决战》以及《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周恩来》、《焦裕禄》纷纷同观众见面。仍然是什么流行拍什么,各厂家一窝蜂地去拍同一类影片。最近似乎又瞄上了单身女性,是否还准备再大拍特拍?这种情况电影事业怎么能繁荣起来?
电影要贴近时代并不是说要跟着潮流跑,街面上流行什么就拍什么。也许你没拍完这已流行过了。要论赶潮流,电影是比不上电视会打短平快的。贴近时代是要贴近时代精神,面对电视的竞争,电影事业要振兴不在思想深度上下功夫而一味地追求花哨、赶潮流是不行的。
电影要贴近生活这本是老生常谈的事,但实际上它很少被真正贯彻到电影创作中去。有些国产电影尤其是喜剧片,看完竟会让人产生受骗的感觉。学校里周末放电影,不少人一般都不愿看国产片(除了少数如《周恩来》这样的片子),究其原因一般人都会说:表演太做作了,没意思。我想这与电影没有进一步开掘思想深度是有直接关系的。
对国外电影的借鉴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要借鉴什么。要论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外国电影比国产片远多了,而人们仍喜欢看。这用人们对异国情调的追求是解释不了的。许多比较严肃的外国片子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是相当深刻的,或表现某种人类弥足珍贵的感情和精神,或揭示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而我们的电影只喜欢学人家的形式,别人穿三点式我们也来一个,别人血肉横飞我们也来个枪林弹雨。只管打得热闹而不问中国有没有。
我们电影的思想内涵也很单薄,一部电影所表现的内容是少之又少,能震撼人心的佳作只是凤毛麟角。
至于前一阶段历史片、领袖片大受欢迎,这和社会上流行关于领袖们的纪实文学一样,只能从社会心理角度去探讨。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则这种情况并不能令人过分乐观,它们满足了人们这一阶段心理上的需要,下一步怎么走?历史片还会继续产生轰动效应吗?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无论怎么说,目前中国电影要摆脱困境,必须从开掘思想深度着手,创作出高层次的作品,这是其一。其二,电影如果盲目地跟着潮流转就难以出佳作。
许多以前的优秀作品可以让它以电影的形式出现。《飘》写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的事,问世以后被几次搬上银幕,每次都引起很大的轰动,这个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而目前我们搬上银幕的旧作不多,而且范围狭窄,又有一窝蜂上的趋势。建国初期我们涌现了那么多优秀作品,像《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为什么无人问津?忽视这段历史是个重大失误,这样的好作品一定会受人欢迎的,有力度的作品总会让人欣赏的。
(作者单位:中南政法学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