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情系丹青——胡絜青先生与法海寺壁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4-06
第8版(副刊)
专栏:

情系丹青
——胡絜青先生与法海寺壁画
丁传陶
说起来,很有意思:50年前,老舍先生曾写祥子在京西模式口的山上捡了3匹骆驼,50年后,他的夫人胡絜青先生又来这里参观了法海寺的明代壁画。
事情是这样的。
去年4月25日,我请舒乙同志来模式口给北京九中讲老舍先生。讲完以后,时间尚早,我便陪他驱车上山,来到了法海寺。这法海寺,建于明代正统年间,寺内壁画,规模宏大,工笔重彩,技法高超,舒乙同志早有所闻,但却无缘相见,这次顺便来访,自然十分高兴。我看他参观时兴致很高,赞不绝口,就建议说:“你家老人是齐门弟子,擅长丹青,何不请她也来看看。”舒乙说:“老太太可能会来。”
一个月后,86岁高龄的胡絜青先生冒着盛夏的炎热,果然来了。
法海寺壁画是藏在大雄宝殿里的。由于殿堂狭窄,灯光暗淡,胡先生必须站在近处,仰面而视,才能看见。而她颈椎有病,最怕这样去看东西,但墙壁上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鸟兽,一枝枝含苞欲放的花朵,一件件光彩绚丽的服饰,紧紧地吸引了她,使她目不暇接,赞叹不已。看得出来,这位当代著名的画家,已被我国古代绘制这些壁画的无名画师折服了。她说:“庙堂壁画如此富丽堂皇,细致逼真,而又没有丝毫匠气,真是造诣非凡,堪称上品。”胡先生特别称赞了壁画的颜料,她指着墙壁对身边的人说:“这些颜料都是矿物加胶精制成的,所以500多年不变、不褪,比起我们今天的颜料要好得多。”在休息室里,胡先生对法海寺管理所的负责人说:“我走了很多地方,也看了不少壁画,都没有这里的好。这是国家的珍宝,你们责任重大,一定要把它管好。”接着,她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甚至连照明灯光安放的位置,她都考虑到了。这真是“英雄惜英雄”,画家惜丹青啊。
那天参观,时间既长,天气又热,回家之后,胡先生就病倒了。我去看她,她却不肯多谈自己的病,而是向我讲起了她拜白石老人为师的趣事。
原来,1938年胡先生在北平教书时,就与白石老人有过许多交往,但却一直未行拜师之礼。1950年,老舍先生由美回国,胡先生亦由四川携家来京,住在丰富胡同“丹柿小院”。那时,老舍先生写作任务重,社会活动多,胡先生便留在家里,料理家务,照顾子女,学书作画。一天,她和几位朋友到齐家探望,谈笑间,有人提议让她拜齐为师,有人把她按倒在地,给老人磕了头,这就是她的拜师之礼。拜师礼虽很简单,胡先生的画风,却深得白石老人真传。她专工翎毛花卉,师法自然,刻意求新,写意、工笔俱佳。建国后,历届全国和北京美展,均有作品参加展出。1957年,她与陈半丁、于非闇、孙传昭一起举办联合画展,并与著名老画师合作名画多幅。她的作品被国内许多博物馆、纪念馆所收藏。她与老舍先生合作的书画扇面,珠联璧合,在文化界深受称道。近年来,胡先生老当益壮,作画不辍,除在国内许多报刊发表作品外,还积极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以她的艺术增进我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这就难怪她一听说法海寺里有精美的壁画,便欣然前往了。
胡先生病愈,我又去看她,她说的还是法海寺壁画。她说:“这处壁画,在北京绝无仅有,在全国也不多见;1992年是旅游年,应该好好地宣传、利用,但千万不要让外人拍照。这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贝,产权归我们所有,不能让别人用它发财。”她还说要在全国政协开会时,专就此事,写个提案。
听着她那深长的话语,看着她那兴奋的神情,我深深地感到胡先生那颗跳动的心啊,仍在时时牵挂着祖国的文化遗产和艺术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